厄瓜多尔议会批准厄中自贸协定

厄议会全体会议当天以投票表决的方式批准厄中自贸协定。此前,厄宪法法院已对厄中自贸协定作出符合宪法裁决。 中国是厄瓜多尔第二大贸易伙伴。2023年5月11日,中厄两国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厄瓜多尔成为中国第27个自贸伙伴。协定签署后,两国将分别履行各自国内法律审批程序,厄议会批准厄中自贸协定标志着自贸协定厄方程序已全部完成。 根据协定中的货物贸易关税减让安排,中厄双方将分别对90%的税目相互取消关税,其中,约60%的税目在协定生效后立即取消关税。


中国与新加坡互免签证 出入境旅游实现双向奔赴

出入境游近日再迎重磅利好消息。继马来西亚之后,新加坡也将对国内游客实施30天免签政策。 消息发布后,多家旅游平台新加坡旅游搜索热度大幅激增,相互免签政策将给中新两国旅游业带来积极影响成为共识。今年以来,我国出入境游政策利好不断,为出入境游市场恢复打好基础。 新加坡旅游产品搜索量激增 据环球网报道,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新加坡和中国12月7日在天津召开的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上披露,在新中航班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双方将通过30天互免签证安排,加强两国人员往来。中国外交部在当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证实了这一消息,称中国和新加坡一致同意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双方共同期待有关安排早日落地生效。 消息发布后,多平台搜索量环比公布前有明显增长。新加坡在携程平台搜索量环比公布前一小时增长八成,机票搜索量增长九成,酒店搜索量增长五成;在去哪儿平台的搜索指数环比上周增长了四倍。“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市场率先恢复的目的地国家,复苏态势一直较为明显。”众信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加坡是中国出境旅游热门目的地,也是入境游重要客源地。作为今年2月第一批开放的出境游目的地,新加坡持续迎来更多中国游客的青睐,1月至9月,新加坡入境中国旅客达100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35%水平,也重回新加坡入境游客源地榜单第二。 今年7月26日,我国宣布恢复对新加坡的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持普通护照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的新加坡公民可免签在华停留15天。 新马泰游有望进一步升温 除了新加坡,今年以来,格鲁吉亚、泰国、突尼斯、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也宣布对中国游客免签。伴随着元旦、春节等假期临近,多家旅游平台表示,出境游消费将迎来新高,免签消息的发布将再次为东南亚旅游热度添一把火。 此前,9月13日,泰国内阁会议决定,对中国游客实施为期5个月的免签政策;马来西亚11月26日表示,将从12月1日开始对中国公民实施入境30天内免签证的便利措施。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认为,在新加坡对中国公民免签政策正式落地后,将与马来西亚、泰国连点成线,形成一条“新马泰”免签黄金线路,该线路是中国居民出境游传统热门线路,预计2024年中国公民赴“新马泰”游将进一步升温。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也表示,此前马来西亚宣布对华免签后,从平台度假订单来看,马来西亚单独一地的旅客增长并不明显。新加坡免签后,旅游线路可玩性将增加,马来西亚3日游可以延长至新马两地5日至6日游,旅客单次出境游玩更具性价比。 具体免签政策将如何实施,仍需等待有关部门后续公布。不过多家旅行社负责人均表示,元旦及春节期间,新加坡及连线产品普遍受到游客青睐,后续将根据免签政策继续上新相关产品。 一家旅行平台工作人员介绍,免签对于自由行的利好要大于跟团游。此前新加坡团签办理起来相对便捷,需提供护照信息和申请表,不过自由行游客需要至少提前7个工作日提交签证材料,免签后游客将省去材料准备与办理时间。 “免签后旅行社可以推出更多单地游、多地连线游产品,进一步丰富游客出游选择。”这位工作人员认为,元旦、寒假及春节时东南亚气候宜人,势必会吸引大批中国游客前往休闲度假。国际航线尚未完全恢复,互相免签国家之间出入境游市场“双向奔赴”,旅游需求更旺盛,也将有助于航司优先决定优化中新等热门航线布局。 入境游政策持续优化 不只是出境游,免签政策对入境游市场带来的积极效应同样立竿见影。12月1日起,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六国实施了免签入境政策。12月1日至3日,有近7000人次通过免签来华,占到六国入境总人次的39%。 不过我国入境游发展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入境中国签证曾面临手续复杂、等候期长、费用较高等问题,是影响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首要“卡脖子”问题。 为提振入境旅游发展,今年以来,国内已经相继出台多项优化入境游发展的措施,采取优化签证和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化政策措施,持续优化来华签证办理体验,逐步取消签证申请预约,实现“随到随办”,同时将不断深化移民出入境政策措施,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度。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特别提到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计划,将优化入境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出更多广受入境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等。就在12月8日,外交部领事司发布消息称,作为临时措施,中国驻外使领馆自2023年12月1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按现行收费标准的75%收取来华签证费。 “一系列利好政策将进一步降低外国游客赴华旅游的阻力,激发前往中国旅游的热情,助力入境游复苏和发展。”携程集团公共事务部总经理秦静表示,旅游行业对明年入境游市场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与尼加拉瓜正式签署自贸协定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谢希瑶)8月3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尼加拉瓜总统投资、贸易和国际合作顾问劳雷亚诺分别在北京和马那瓜代表中尼两国政府,通过视频方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加拉瓜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协定创造了多个“首次”。 中尼自贸协定涵盖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规则等领域,包括序言和22个章节。通过自贸协定,两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准入等领域将实现高水平相互开放。 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中尼自贸协定创造了多个“首次”。例如,中方首次签署以负面清单方式开放跨境服务贸易(含金融服务)和投资的自贸协定;双方就商务人员往来达成较高水平安排,首次就商务人员的父母随行居留相互作出承诺;协定首次纳入数字经济章节;双方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章节合作条款中纳入计量标准领域合作,这在中国与拉美国家自贸协定中尚属首次。货物贸易关税减让方面,中尼双方最终零关税产品占总体税目比例均超过95%。其中,双方立即零关税产品占总体税目比例约为60%。 中尼自贸协定是中国对外签署的第21个自贸协定,尼加拉瓜是中国第28个自贸伙伴。中尼两国经济互补性强,贸易投资合作潜力巨大,2022年,中尼双边贸易额7.6亿美元。中国是尼加拉瓜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尼加拉瓜是中国在中美洲地区重要的经贸伙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 自贸协定的签署是中尼双边经贸关系史上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持续释放两国复交红利,进一步激发双边贸易投资合作潜力,推动中尼经贸合作提质升级,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中国与金砖成员间贸易猛增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21日报道,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金砖国家的进出口同比增长19.1%,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0.1%,提升1.6个百分点。 中国海关总署微信公号“海关发布”21日发布消息称,金砖国家机制成立以来,经贸合作持续巩固发展,推动金砖机制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重要引擎。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3.6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7%。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0.1%,提升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3万亿元,增长23.9%;进口1.15万亿元,增长14.3%。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民营企业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1.36万亿元,增长29.4%,占同期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总值的57.1%;其中,出口8626.9亿元,增长28.8%;进口4965.7亿元,增长30.5%。同期,中国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其他金砖国家分别进出口6021.1亿、4169.7亿元,分别占25.3%和17.5%。


全球需求下滑 东亚三国货币贬值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8月15日最低点触及7.3204,今年首次跌破7.3关口。14日晚间,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7.29关口,最低至7.2926,为6月30日以来首次;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于夜盘再度跌破7.26关口,最低至7.2656,亦创6月30日来新低。相比之下,美元指数却出现了明显反弹,日内涨幅超过0.5%,最高涨至103.4166。 美元对韩元突破了备受关注的技术位,为韩元进一步贬值打开了大门。韩元上周下跌了约2.5%,创下2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分析师称资金可能流出以及整体的避险情绪都是短线拖累因素。8月15日,韩元跌至短线低点1美元对1337韩元,在上周贬值基础上继续走贬。韩国友利银行预测,美国相对于韩国经济增长更快,意味着资金自然会流出,韩元对美元最低会跌至1350韩元。 8月15日,日元汇率一度贬值至1美元兑换145至145.58日元区间,创2022年11月以来近9个月低位。受日美利差扩大心理的驱使,投资者纷纷出售日元买入美元。 东亚三国货币近期竞相贬值,与中日韩近期出口下滑速度明显有关。 今年7月份,中国进出口3.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其中,出口2.02万亿元,下降9.2%;进口1.44万亿元,下降6.9%;贸易顺差5757亿元,收窄14.6%。按美元计价,今年7月份中国进出口4829.2亿美元,同比下降13.6%。其中,出口2817.6亿美元,下降14.5%;进口2011.6亿美元,下降12.4%;贸易顺差806亿美元,收窄19.4%。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韩国7月份出口额同比下降16.5%,至503.3亿美元,为连续第十个月下滑,并创下自2020年5月以来最大降幅;进口同比下降25.4%,至487.1亿美元,导致当月录得16.3亿美元贸易顺差。今年6月,日本进口金额616.01亿美元,同比下降17.62%;出口金额619.06亿美元,同比下降3.72%。自2022年4月份以来,日本对外出口已经连续15个月下降。 东亚三国出口明显疲软,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全球商品需求下降明显。据日本海事中心称,进入2023年以来,从亚洲发往美国的海运集装箱数量一度同比下降20%至30%。原因有多方面所致,一是如某大型集装箱运输公司表示,需求虽然存在,但零售商的过剩库存尚未消化,不足以推动新的增产和运输;二是美国标普全球大宗商品公司海运分析调查专家指出,新冠疫情结束使人们的消费模式由商品转向旅行等服务业,这对当前商品需求影响较大;三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持续收紧导致全球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无奈地被动追随,尤其是在不少经济体连续加息力量的推动下,全球企业生产与私人消费的成本显著增加,与出口直接联动的外部需求因此受到抑制。据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认为,下半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美联储很可能会调整其加息步伐,美元指数的走向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总需求仍将持续收缩。如果下半年全球总需求下滑,那么出口贸易仍将出现低迷趋势。 汇率变动往往对一国的出口贸易产生重要调节作用,本币贬值有利于改善与促进出口,近期东亚三国货币竞相贬值也在情理之中。 日韩在国内消费不景气的趋势下,选择放松货币政策是维持国内经济稳定的必要手段,由此可以看见,为改善汇率而收紧货币政策还是为维护经济增长而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宽松,日本与韩国坚定地选择了后者。跳出东亚的经济范畴而放眼整个亚洲经济,会发现今年以来几乎所有亚洲国家货币与中日韩货币一样都出现了不小的贬值幅度。 从目前来看,全球商品需求不足趋势仍将延续,以及美国7月通胀数据出现反弹,可能扰动美联储货币政策实施节奏,美元指数近期持续上涨也与之有关。在多方因素共振下,东亚货币汇率走势仍待观察。


中哈两国挖掘潜力共建跨境贸易供应链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10个年头,哈中两国间的贸易额也达到了创纪录水平,去年超过了240亿美元。”在深圳市跨境电商供应链服务协会、哈萨克斯坦中国贸易促进协会和跨播集团8月14日联合主办的哈萨克斯坦—中国商业交流论坛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副总理兼贸易和一体化部部长朱曼哈林·塞热克表示,哈中两国在贸易、投资、交通和物流等多个领域存在巨大合作潜力,希望双方建立长期互利关系。 哈萨克斯坦正持续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朱曼哈林·塞热克谈道,哈萨克斯坦不仅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更是建立了众多运输中心和物流仓库中心,以数字赋能交通走廊;哈萨克斯坦阿塔梅肯企业家商会主席巴塔洛夫·雷姆贝克则表示,推动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往来是哈中双方共同的愿景与合作目标,哈萨克斯坦政府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便利措施,并制定了进一步提高合作水平的大计划,欢迎中国企业去哈萨克斯坦投资兴业。 农业作为哈萨克斯坦主要产业之一,是其开展对外合作的关键一环。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农业部部长卡拉舒克耶夫·埃尔博尔介绍,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使用率低,面粉出口占世界主要地位。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不断完善农业投资政策,提供了有利的营商条件和一系列国家支持措施,与中国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期待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及贸易领域的中国企业赴哈开展合作项目。 此外,随着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一支支“钢铁驼队”满载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中国企业正以物流为支撑,以跨境电商为手段与世界各国的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跨境贸易供应链,而哈萨克斯坦市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跨境电商已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哈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 “中哈两国在跨境电商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共享技术、资源和信息,促进双边电商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深圳市跨境电商供应链服务协会秘书长高长春表示,在服务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走出去”的同时,协会也希望助力更多的哈方企业“走进来”,加入中国市场,实现品牌全球化。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贸易促进协会会长哈纳特·拜赛克看来,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多重独特优势,如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也是支持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第一梯队国家,还与中国共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一个实体平台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他表示,哈萨克斯坦中国贸易促进协会愿意成为哈中经贸合作的友谊之桥,促进两国企业在跨境电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跨播集团CEO吴政霖认为,哈萨克斯坦目前拥有开展跨境直播业务最佳的历史契机,物流、关税、仓库和人才等方面的发展都为跨境直播提供了优势。他介绍道,区别于传统贸易商,全平台跨境直播能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哈萨克斯坦的特色产品,也会把全世界的产品通过全平台跨境直播展示给哈萨克斯坦人民。 “跨播集团即将在哈萨克斯坦设立运营中心,为哈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加速进出口贸易递增,为中哈两国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吴政霖称。 为进一步深化中哈经贸合作关系,促进双方贸易投资往来,高长春建议,中哈两国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强交流互鉴,拓宽合作领域,如持续推动在数字经济、物流、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国际贸易规则的遵守和维护,共同打造一个公平透明、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


搭建中拉合作平台 共享世界发展机遇

7月24日,《中国贸易报》记者从第十六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推介会暨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宣介活动现场获悉,本届高峰会将于11月2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 据了解,本届高峰会由中国贸促会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贸促会与中国国际商会共同承办。高峰会以“开放创新、共享发展”为主题,设置开幕式、全体会议、平行会议、欢迎晚宴暨交旗仪式等主要环节,同时还将举办贸促机构圆桌会、智库合作论坛、企业对接、精品展览、参观考察等一系列配套活动。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表示,近年来,中拉经贸合作全面发展,双方在贸易、投资、承包工程等方面合作成果斐然。目前,中国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拉美已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和承包工程第三大市场。“我们希望通过第十六届高峰会的举办,进一步深化中拉经贸合作共识,挖掘中拉经贸合作潜力,推动双方务实合作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贸促会主任郭怀刚介绍,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高级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推动中拉合作有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拥有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大市场,国际高端要素聚集,科技人才集聚。这将有利于促进中拉经贸合作向更快领域扩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驻华使团团长、乌拉圭驻华大使卢格里斯表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与中国在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有着非常深厚的合作关系,应当继续维持这些领域的合作动力。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驻华使团始终愿意与中国企业开展沟通与交流,将拉美企业代入中国,让他们感受这里友好的营商环境的同时捕捉商机,也愿意将中国的企业带到拉美地区为双方的经贸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近年来随着中拉经贸交流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农业经贸、文化旅游、绿色经济等领域有望成为双方合作新的亮点。作为本届峰会的举办城市,北京在上述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拉经贸交流中的作用也正与日俱增。 当前,拉美各国政府正在致力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北京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在数字基建领域具有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可为拉美提供优质的数字基建服务。拉美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子商务市场之一,中拉数字基建的发展将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极大便利,促进中拉跨境电子商务及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双边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通道。 拉美耕地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尤其南美洲国家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提供了全球25%的粮食、34%的油料作物、25%的水果、31%的肉类和24%的牛奶。北京正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对优质农产品有着旺盛需求,北京企业对拉美农业领域投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拉美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资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广阔。绿色能源产业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整体技术水平与产业化能力全国领先,与拉美开展绿色低碳转型领域合作具有良好基础。拉美各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潜力也十分可观,越来越多中国汽车厂商在拉美选址设厂,双方汽车产业链合作持续深化。北京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应用中心,可以为中拉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提供优越条件。 在当天的链博会推荐环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舜杰表示,中国与拉美各国农业供应链合作的韧性很强。中国的资本、市场、技术和管理与拉美地区的农业自然环境优势相结合,可以极大推动拉美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港口贸易加工区、运输物流的发展。当前,中国已迈入大健康时代,中国消费者非常强调食品的安全、安心,关注健康领域的消费。拉美各国都非常重视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与中国的新消费价值观非常契合。拉美国家的农业、畜牧业和食品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扩大中国市场。相关拉美企业在链博会上可以通过展示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获得更多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据了解,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于2007年由中国贸促会倡导创立,是中国首个面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经贸合作促进机制性平台,2015年成为中国—拉美共体论坛框架下经贸领域分论坛。高峰会在中国与拉美国家轮流举办,迄今已在中国、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乌拉圭、巴拿马、厄瓜多尔举办了十五届,被誉为中拉务实合作的旗舰品牌。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由中国贸促会主办,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也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推动中巴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

中国外交部消息称,4月12日至15日,巴西总统卢拉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中巴双边关系的“新时刻”。中巴两国建交近半个世纪以来,双边关系稳健前行,为促进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巴西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拉美国家。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巴西重要直接投资来源国。近年来,同为发展中大国、重要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国家的中国和巴西正共同携手,探索更广泛的合作空间。分析人士指出,卢拉访华是其调整对外政策后,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的重要一环,巴西计划与中方就贸易、科技、教育、文化、气候变化、地区热点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沟通,旨在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再上新台阶。 筑牢经贸合作基石 从漂洋过海的巴西肉类制品亮相中国餐桌,到进博会上的巴西企业与中国洽谈合作,再到“中国制造”的轨道列车穿行于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近年来,中国和巴西经贸合作正呈现出务实推进,加速提质的特征。 “从卢拉总统的执政风格来看,他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并且从巴西的全球战略、地区合作、双边关系等多个层面看待两国间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金砖国家合作中心主任王磊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卢拉访华,将开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新兴经济体之间全方面合作的新阶段,对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团结合作和推动南南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为1714.9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其中中方出口额619.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进口额1095.2亿美元,与上年持平。目前,巴西是中国大豆、鸡肉等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玉米等重要农产品也已实现对华出口并迅速增长。中国也是巴西重要的直接投资来源国,双边务实合作稳步推进,涉及制造业、能源、农业基础设施等广泛领域。 近段时间,中巴贸易、投资往来愈发密切,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中国和巴西今年初签署《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两国将以本币结算双边贸易。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可以降低汇兑损失和汇率波动风险,从而减少双边贸易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提升中巴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吸引更多巴西和中国企业参与双边贸易和投资。 “巴西和阿根廷较早开展双边本币合作,并带动了南方共同市场的去美元化进程,因此中巴本币双边结算还将促进中国与拉美地区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构建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务实高效的合作渠道。”刘英认为,这项协议也具有一定外溢效应,拉美国家也将对与中国合作有更多观望和期待,有利于扩大人民币在拉美地区影响力,促进中拉经贸往来。 “中巴两国释放积极合作意愿,对于巩固金砖国家财经合作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也将持续推动金砖国家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格局。”王磊认为,在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包括中巴两国在内的金砖国家不仅能团结应对全球各种重大挑战,推动区域稳定,还将为建设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贡献更多力量。 挖掘合作新增长点 “虽然近年来巴西国内存在政治变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巴间的合作并没有受到很深影响,充分说明两国务实合作意愿是很强,特别是在经贸领域一直保持着量的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岳云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中巴贸易规模增长也很稳定,表现了较强的韧性。 值得注意的是,卢拉此次访华将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其中包括多名内阁部长、州长、39名议员和240名商界领袖。卢拉还将在上海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并出席巴西前总统罗塞夫担任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的就职典礼。 岳云霞观察认为,巴西此次派出庞大的访华代表团一方面是表现出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也说明,两国合作在经历不断量变的进程中,也都想推动质的跃升,在现有基础上协调合作机制,共同解决贸易结构不平衡、企业投资壁垒等双边经贸合作领域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挖掘合作的新增长点。 “此次双方合作机制的深度协调,将起到扫雷和铺路的作用,为未来双边经贸合作持续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岳云霞表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断推行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措施,以及庞大的市场和需求都将为巴西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记者观察到,当前两国贸易在传统领域集中于大宗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巴西对华出口大豆、玉米、铁矿石等;中国则主要向巴西出口机械设备、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设备、仪器仪表、纺织品、钢材、运输工具等。不过,近年来两国在新兴贸易和产业投资领域的合作意愿日益加强,包括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巴西企业也更希望能在新兴领域开辟更多合作空间。 王磊表示,中巴经贸合作在金融、农业、旅游、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建议进一步发挥中巴高委会对推动中巴经贸合作的引领和顶层设计作用,为中巴经贸合作擘画新蓝图;不断扩大中巴双向投资,以投资合作巩固中巴经贸合作大局;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中巴经贸合作的全球空间,尤其是推动中巴加强在世贸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全球主要多边机制下的政策沟通和立场协调。 来源:中国贸易报


“一带一路”可为巴西经济注入新活力

巴西总统卢拉近日将率200多人的代表团访华,料与中国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高新技术等多个领域加强合作。而令国际社会更为关注的是,作为东西半球各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巴西是否会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开启两国关系新篇章?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当前已有21个拉美国家与中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虽然中国自2009年以来一直是巴西最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为1714.9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619.7亿美元,但由于上一任总统采取亲西方、远中国的政策,巴西并未如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一样,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据悉,卢拉本次访华,随行人员中包括基础设施、银行、农业综合企业、食品、服装和鞋类、电信以及数字创新等多个领域的商界代表。众所周知,巴西经济近年来经济面临巨大挑战,高利率、高通胀、高家庭负债率的“三高”形势还将进一步持续甚至恶化。未来巴西要拼经济,并进一步吸引更多国外投资,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中国应可助其一臂之力。因此,外界对卢拉的访华之旅充满憧憬。巴西若能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将给巴西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等领域注入新活力。 一是加强新基建的合作。虽然巴西当前拥有2.15亿人口、76%互联网普及率以及68%智能手机普及率,但巴西当前以5G、人工智慧、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暂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巴西政府制定了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希望通过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将数字经济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数年稳居世界第二。因此,巴西若与中国在新基建领域加强合作,签署关于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的合作协议,将有助于巴西在新基建领域深耕,带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新能源的合作。从巴西发电结构看,水力发电占60%以上。由于依赖水力发电的现状使巴西电力供给分布不均,且易受极端天气影响。除了水能之外,巴西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中国在以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巴西若能进一步和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加强合作,通过使用和借助中国在绿色氢、能源储存以及海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发电技术,使用中国生产的相关新能源设备,以及吸引更多的中国新能源企业投资,将有利于巴西发展更多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发电,满足巴西国内未来愈趋增长的电力需求。 三是寻找合作新亮点。以绿色低碳、环境友好为主题的绿色“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与巴西未来务实合作的新亮点。这是因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尤其是位于巴西的“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现已到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生死存亡转折点,若不立即停止砍伐破坏,这个世界最大的雨林或会消失,将引发全球气候剧烈变化。为此,如何拯救巴西亚马逊雨林,保护全球气候安全,已成为各国面临的时代课题。中国与巴西未来可在如何保护亚马逊雨林问题上加强合作,例如两国联合研制多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实时监控亚马逊雨林情况,以及共同研究开发具有高经济和农业价值的植物等,从而加强在绿色“一带一路”各领域的协作。 四是寻求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与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南方共同市场是拉美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被认为是世界第五大经济集团。南方共同市场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4个会员国组成,南美其他国家,包括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苏里南、圭亚那,都是南方共同市场联系国。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令南美国家无不感受到中国市场与日俱增的魅力和吸引力,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巴西有必要推动南方共同市场与中国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若卢拉在访华期间推动南方共同市场与中国在签订自贸协定方面达成共识,不仅对包括巴西在内的南美国家带来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卢拉和巴西在整个南美大陆的影响力。 值得留意的是,卢拉曾于2月10日访问美国,但缺乏实质性成果。卢拉此次访华如不想再重蹈覆辙,且希望与中国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并进一步提升巴西参与区域事务乃至国际事务的能力,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届时巴西不仅能够打开中国的14亿人口大市场,而巴西作为南美国家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与南美国家之间的合作也能更好地推进,这将带来“多赢”的局面。


硅谷银行事件扩散加大美欧衰退风险

硅谷银行倒闭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案,仅次于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倒闭的华盛顿互助银行,也是自去年英国养老金、瑞信风波以及加密币交易平台FTX破产后的最新金融风险事件。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快速反应,意在稳定市场预期,但其影响扩散到美欧金融市场,银行股遭遇大范围抛售。虽然美欧央行等采取了紧急救市措施,但导致此次事件的深层因素尚未消除,目前市场情绪仍未得到有效平复,对美欧经济的影响将继续显现。 美欧金融市场动荡的内在原因,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快速大幅度加息造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上升,陷入投资亏损状态。这种情况在美欧金融市场普遍存在。 金融风险往往表现为期限错配,即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异常状态。目前美欧多个国家或经济体出现这种情况。美联储在2022年3月、5月、6月三次加息后,7月份美国即出现国债短期收益率高于长期收益率的倒置现象,而且倒置的程度随后逐月加大。在欧元区,欧洲央行自2022年7月开启加息过程,12月份金融市场开始出现公债长短期收益率倒置的现象,其中欧元区经济领头羊德国的情况与欧元区整体情况基本同步。英国在2022年2月、3月、5月、6月四次加息后,七八月份也开始出现国债长短期收益率倒置的现象,9月份至12月份回到正常情况,但2023年1月份至今再次出现倒置现象。加拿大在2022年3月、4月、6月、7月四次加息后,7月份也开始出现国债长短期收益率倒置并延续至今。除了上述这些国家之外,有些国家也可能出现了这种倒置现象。 由于美欧通胀率仍然较高,为了应对通胀,这些国家(或货币区)的央行暂时还无法降息甚至还要继续加息。例如,欧洲中央银行16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50个基点,自本月22日起开始执行。3月22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4.75%至5%之间,利率升至2007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这种情况使得金融风险无法消除甚至继续加大。 从未来情况看,商业银行还将面临房价下跌所造成的风险。美联储实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美国房价自2020年6月开始加快上涨步伐,2022年6月上涨到峰值,两年间上涨40.1%。美联储加息效果显现后进入下跌通道,半年时间内下跌3.3%,导致美国房屋总价值减少2.3万亿美元。从目前情况看,美国房价将会继续下跌一段时间。由于商业银行发放了大量的房地产贷款,这将给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商业银行带来较大风险。截至2023年3月8日,美国小型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8815亿美元,占其资产总额的42.7%,而大型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4037亿美元,仅占其资产总额的18.5%。因此,如果美国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其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必将加大,而且比大型银行要高得多。 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可能产生多方影响。 首先,引发国际资本市场金融股集中抛售,可能出现新一轮市场动荡。硅谷银行破产引起资本市场金融机构股票恐慌抛售。3月9日收盘时,花旗集团股价下跌4.1%,美国银行下跌6.2%,摩根大通下跌5.41%,富国银行下跌6.18%。随后,美国银行股的抛售潮蔓延至欧洲。3月10日,德意志银行股价下跌8%,法国兴业银行和汇丰股价均下跌5%。3月15日,欧洲股市开盘大跌,三大股指跌幅达3%左右,瑞士信贷更是暴跌熔断。当前,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已蔓延至英国、德国、瑞士、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如英国央行发布公告称,将把硅谷银行英国附属公司列入银行破产程序。德国也已经宣布关闭硅谷银行德国公司。3月19日瑞士信贷和瑞银达成了合并协议。瑞士信贷作为全球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之一,此事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大。 其次,美欧可能出现大范围经济衰退。未来一段时间,硅谷银行等的破产事件可能持续发酵并扩大至其他主要经济体,国际资本市场上金融机构股价预计将延续下跌态势,并可能引发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美欧多个经济体陷入衰退。 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紧急采取处置措施并发声稳定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三大指数一度出现反弹,有的机构和分析人士据此认为美国经济可能会避免出现衰退。但据美国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预测,2023年美国发生经济衰退的概率很高。3月5日,该机构发布报告称,基于他们的经济衰退预测模型和2023年1月数据,未来12个月内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概率高达99%。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预测是在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发生之前发布的,目前来看发生衰退的概率应该更大。在3月15日发布的报告中,该机构预测,2023年二三季度连续两个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折年增长率都将出现负值。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所发布的先行指数,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先行指数在持续下滑,也预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乃至整个欧盟有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 再次,硅谷银行事件给美国科技企业发展带来阶段性冲击。硅谷银行代表了一种与科技行业深度绑定的融资业务模式。初创企业由于抵押品少、资金需求大、融资能力差,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也较大。虽然硅谷银行不属于美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但由于其存款高度集中在科技行业,特别是初创类科技企业,硅谷银行破产将对美国科技行业的发展产生阶段性冲击。


全球并购市场艰难中孕育新机

贝恩公司日前发布的《2023年全球及中国并购市场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并购市场的总交易规模为3.8万亿美元,同比下跌36%。其中,战略交易规模为2.6万亿美元,同比下跌32%。与此同时,中国并购市场与全球并购市场趋势保持了一致,战略交易金额达到3040亿美元,较2021年下降了约34%。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私募股权和兼并收购业务主席周浩表示,2022年前5个月,全球并购交易市场的规模恢复至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到美联储加息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投资节奏放缓,市场进入盘整阶段。 全球并购艰难前行 根据上述报告,2022年,全球战略交易倍数(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的中位数为11.9倍,降至10年以来最低点。虽然交易倍数大幅下滑、超大型交易在年中陷入停滞,但是交易量仅下降了9%。这表明交易仍在持续进行。 亚太地区总体上与全球市场呈现出相同的趋势。2022年,亚太地区的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22%,略低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区域内并购占亚太地区交易量的88%。这一比例高出73%的全球平均水平。区域内的中国、印度和日本,超过90%的交易发生在国内。 印度市场与全球并购市场趋势不同,在创纪录的现金储备和资产可得性的推动下,战略并购交易量飙升,交易额增长13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22年也成为印度有史以来最大的交易年份。 在日本市场,2022年前三季度交易额下跌20%,但交易量与2021年持平。这表明市场上小型交易有所攀升。不过有别于2021年,2022年很少有日本企业进行以转变业务组合为目标的大型跨境交易。同样,也鲜有企业继续出售非核心和非战略业务。伴随日本企业调整业务组合、越来越多稳定的金融投资者收购分拆业务,转型类并购或在日本卷土重来。 而在中国,战略交易金额和数量较2021年分别下降了约34%和24%。按月份来看,交易金额虽然在9月至11月出现下滑,但是交易数量却在9月至12月稳步增长。这也表明,中国并购市场出现了大批小型交易。根据贝恩公司的统计数据,这一时期,中国并购市场5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仅发生5笔,占比为17%,同比下降6%;而5亿美元以下的交易占比达到了38%。 并购市场或迎反弹 根据上述报告,2022年,众多行业估值纷纷下跌,科技、医疗健康及生命科学行业成为其中的代表。不过,80%的受访企业高管在接受调研时也表示,2023年会将并购视为业务战略的核心,预计将在今年达成相同数量或更多交易。 该报告显示,医疗健康行业的战略并购交易量下跌30%以上,平均交易规模下降约15%,战略交易倍数的中位数从历史高点的20.3倍降至15.1倍。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第四季度的超大型交易预示了并购交易的长期基本驱动力依然强劲。 在医疗健康行业的细分领域中,平均而言,1个百分点的内生或外延增长对股东总回报(TSR)的影响是1个百分点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EBITDA margin)的4倍。此外,前二十五大医药、医疗科技和支付方企业至少持有过去12个月收入的15%,都坐拥大量现金储备。“放眼未来,2030年将有1000亿美元专利到期,为了填补潜在增长缺口,医药健康行业在2023年或将引领并购活动的反弹。”该报告称。 与此同时,能源和自然资源行业也在迅速调整业务组合。该报告调研发现,80%的能源行业受访者曾经评估过分离或分拆部分业务的可能性。2022年前三季度,剥离活动总额高达2500亿美元。同时,推动能源转型的并购活动不断增多。目前,该主题的并购在能源和自然资源行业所有交易中占比27%,高于2021年的21%。72%的受访者表示,未来的并购活动将聚焦新的业务领域,或是建立新的增长引擎。相较其他行业,能源和自然资源企业可用于投资的现金储备更多(3000亿美元),然而,能源转型交易的风险/回报与传统模式不尽相同,要求企业采取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企业必须了解范围交易与行业数十年来主流的传统规模交易的差异,并相应地调整策略,方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该报告称。 为了加快实现环境和社会目标,工业企业的ESG并购数量有所增长,但是,这些企业目前尚难以量化ESG参数下的并购活动。贝恩估计,各个工业领域中,每10笔交易就有1笔涉及ESG。一类企业通过收购邻近业务,快速进入更环保、更有利的细分市场。另一类企业希望通过收购提高生产或制造能力,以此实现自身ESG目标。 “根据历史经验,当前,资产价格处于多年来的低位,市场将提供充足的机会,企业应当把握窗口期,大胆采取行动。一方面,通过积极深入的尽职调查,提升并购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开展范围交易(致力于帮助企业进入增长更快的市场或地区的交易)来强化核心业务的能力或拓宽公司的战略选择。 来源:中国贸易报


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概率走高

2月13日韩国关税厅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前10天,韩国国际贸易收支中赤字额已达49.71亿美元。今年以来赤字额累计已达176.22亿美元,是去年全年韩国创纪录的贸易赤字额475亿美元的37%。从去年3月开始,韩国已连续11个月持续贸易赤字。这是自1995年1月至1997年5月之后韩国首次出现如此长时间的连续贸易赤字。具体看,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进口比重的加大,以及半导体等主要出口产品的减少,是造成韩国贸易赤字持续的主要原因。其中,韩国半导体(-40.7%)、家电(-32.9%)、计算机配套设备(-45.6%)的出口均同比下降。 韩国半导体、家电、计算机配套设备出口大幅下滑,意味着国际市场对该类商品需求的急剧萎缩。尤其是半导体出口下降四成,极大增加了今年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概率。因为半导体有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先行指示作用,如果半导体行业发展速度继续减慢,全球经济发展将随之减缓。再叠加美国高科技公司纷纷裁员,IT巨头采取措施控制对数据中心的投资以应对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暴发式扩张后目前线上需求下降、线下需求逐步恢复的后疫情市场供求变化。近期,美国企业密集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当季业绩弱于以往,尤其是科技企业业绩“集体受挫”,经营状况出现明显滑坡。ABB的董事长皮特·傅赛日前明确表示,在半导体领域,经济活动的放缓有助于平衡供应短缺,生活成本的上升会导致消费者对价格昂贵的芯片商品的需求减弱。 芯片需求大幅削减,已显示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全球第二大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2月初报告去年四季度盈利下降,四季度载箱量同比下降14%,装载运费同比下降3.5%,导致本季度收入略微下降至178亿美元。四季度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达到65亿美元,低于分析师普遍预测的67.7亿美元,也低于2021同期的80亿美元。展望今年,马士基表示,随着行业回归正常化,预计利润和需求将大幅下降。这家航运巨头被广泛视为全球贸易晴雨表,马士基预计2023年全球GDP增长将放缓,疲软的经济增长将导致全年全球集装箱需求下降2.5%。至2月中旬,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今年连续第六周下跌,一度跌破600点,BDI指数已经下跌一半以上,创下两年半来新低,各船型日租金一路下跌至基本跌破成本价,干散货航运市场复苏乏力。由于太平洋地区在中国春节长假结束后,市场未如预期般出现回暖,加上远程矿航线需求表现依然弱势,巴西出货不佳,运输需求持续疲弱。 不仅韩国出口在下滑,一些地区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也在放缓。2月10日马来西亚央行表示,受全球需求疲软拖累,2023年出口增长将放缓。2月13日,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MTI)预计,鉴于2023年全球经济依旧面对不稳定因素,新加坡今年经济增长会进一步放缓。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皮尔表示,现在看到劳动力市场数据出现一些放松的迹象,预计经济将出现一定程度的疲软。美国商务部近日提到,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总值已经在2022年第三和第四季度连续两季下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在疫情大流行期间被拉高后正在放缓,资本支出也在逐渐下降,这都对美国的进口造成压力。美国进口持续下滑的这一趋势值得格外重视。 根据世贸组织(WTO)发布的最新全球贸易展望报告,由于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显著升高,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增速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1%,较此前的预估值3.4%大幅下滑。WTO提出,此前对2023年的贸易预期似乎过于乐观,因为现在通胀范围更广,而且乌克兰危机没有减弱的迹象。联合国贸发会议也认为,受经济增长率下降、贸易品价格走高、对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等消极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增长放缓的情况可能仍将持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指出,贸易碎片化将导致全球经济产出萎缩0.2%~7%不等,萎缩大小将取决于贸易碎片化的程度,如果再加上中美进一步技术脱钩,一些国家的GDP萎缩可能达到12%。 来源:国际商报


首次突破1.2万亿元 中国市场吸收外资量质齐升

我国吸收外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负责人孟华婷日前表示,去年我国吸收外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际使用外资以人民币计首次突破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引资规模依然保持世界前列。 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趋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等不利因素冲击,我国扎实推进稳外资工作,不仅引资规模扩大,同时引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方面,制造业引资大幅提升。去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237亿元,同比增长46.1%。得益于外资准入限制全面放开,汽车制造业引资大幅增长263.8%。此外,计算机通信制造、医药制造领域引资分别增长67.3%和57.9%。 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去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449.5亿元,增长28.3%,带动吸收外资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引资分别增长49.6%和21.9%。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等领域引资实现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5%和26.4%。 主要投资来源地稳定增长。韩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分别增长64.2%、52.9%、40.7%和16.1%。分区域看,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对华投资分别增长92.2%、17.2%和8.2%。 引资综合优势强化 “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平台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去年1月1日起,新版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实现了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21家自贸试验区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225.2亿元,占全国的18.1%。 从地区看,东中西部引资全面增长,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4.7%、21.9%和14.1%。东部省份中,江苏省引进外资接近2000亿元。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北京引资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中西部省份中,山西、河南、广西、湖南、陕西分别增长229.6%、119.8%、49.1%、41.3%和33.6%。中西部地区的引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但我国吸收外资仍然有诸多有利因素。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超大规模市场、完备的工业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等构成的引资综合优势在不断强化,广大外国投资者仍有很强的意愿来华投资。 外企将有更多获得感 近期,多家国际组织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投资机遇。中国贸促会近期对16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的调研结果显示,99.4%的受访外资企业对今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有信心,98.7%的受访外资企业表示将维持和扩大在华投资,89.8%的受访外资企业表示将维持在华产业链,10.2%的外资企业计划将国外产业链转入中国。 此外,政策叠加效应也在持续显现。去年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发布,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引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专项政策。据了解,商务部今年将全力推动这些政策落地开花,并将根据中央部署,再推出一批政策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外资企业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过去3年,由于疫情影响引发的跨境人流、物流受阻,是外商投资遇到的最突出问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跨境往来逐步趋于正常。“近期有不少地方已经纷纷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相信今年会有更多的外资项目落地中国。”孟华婷表示。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增速急剧放缓 世界银行警告全球衰退

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在通胀高企、利率上升、投资减少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速正在急剧放缓,预计2023年全球增长将从6个月前预测的3%降至1.7%。 报告认为,增长急剧下滑将是一个普遍现象,95%的发达经济体、近70%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2023年经济增长预测都较此前预测数据有所下调。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任何新的不利因素都可能将全球经济推入衰退。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将是80多年来首次在同一个10年期内连续发生两次全球衰退。 “随着全球经济前景恶化,各项危机也在加剧。”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认为,全球资本被那些政府债务水平极高且利率不断上升的发达经济体所吸纳。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受制于债务压力,可能在未来多年内增长乏力。同时,教育、卫生、减贫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成果已经遭到逆转,而经济增长和商业投资的疲软将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并使各国更难以应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各种需求。 报告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22年的2.5%降至0.5%。根据过去20年的经验,这种大幅下滑往往是全球衰退的先兆。 根据报告,预计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将降至0.5%,比之前的预测低1.9个百分点,这将是自1970年以来除官方认定的衰退期以外美国经济表现最差的一年。预计2023年欧元区经济零增长,比之前预测下调了1.9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4.3%,较之前的预测低0.9个百分点。除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3.8%降至2023年的2.7%,主要原因是外部需求大幅下滑。 报告预计,未来两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8%,这比2010年至2019年的平均水平低了整整1个百分点。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预计2023年至2024年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1.2%,这可能导致贫困率有所上升。报告显示,到2024年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GDP水平将比新冠疫情前的预期水平低6%左右。尽管全球通胀将有所回落,但仍会高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 这份报告首次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中期投资增长前景进行了全面评估。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这些经济体的总投资年均增长预计约为3.5%,不到此前20年普遍增幅的一半。针对这一情况,报告专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加快投资增长的一系列建议。 “投资低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严重问题,因为它可能导致生产率难以提高、贸易表现疲软,从而削弱整体经济前景。没有强劲和持续的投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广泛的发展。”世界银行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说,“各国促进投资增长的具体政策需要适应各自国情,但无论如何都要从建立健全财政货币政策框架以及开展全面的投资环境改革着手。” 报告显示,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继2021年强劲反弹后,2022年增速明显放缓,预计全年增幅为3.2%,较之前的预测低1.2个百分点。2023年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稳步上升至4.3%。2022年,本地区通胀水平有所上升。尽管如此,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价格压力普遍较小,重要原因之一是潜在增长率相对较高、复苏进程较慢导致本地区仍然存在负产出缺口。 报告还指出,目前影响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下行风险仍然存在,包括疫情可能再次扰乱经济、全球金融政策收紧幅度超出预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破坏性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等。如果乌克兰危机旷日持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继续加剧,则可能进一步损害全球商业信心和消费者信心,导致本地区出口增长放缓幅度超出预期。柬埔寨、马来西亚、蒙古国和越南等尤为依赖出口的经济体特别容易受到出口需求下滑的影响,本地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破坏性天气事件也正变得日益频繁。 来自 经济日报


明年起,我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关税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结点的作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9日发布公告,2023年将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 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一是保障人民健康,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部分抗癌药原料、抗新型冠状病毒药原料、镇癌痛药品实施零关税,降低假牙、血管支架用原料、造影剂等医疗用品进口关税。二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降低婴幼儿食用的均化混合食品、冻蓝鳕鱼、腰果等食品,咖啡机、榨汁器、电吹风等小家电的进口关税。三是加强资源供应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钾肥、未锻轧钴等实施零关税,降低部分木材和纸制品、硼酸等商品进口关税。四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降低铌酸锂、电子墨水屏、燃料电池用氧化铱、风力发电机用滚子轴承等商品进口关税。 2023年1月1日起,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和供需情况变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范围内,提高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其中,对栗子、甘草及其制品、大型轮胎、甘蔗收获机等取消进口暂定税率,恢复实施最惠国税率;为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高铝和铝合金出口关税。2023年7月1日起,我国还将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将从7.4%降至7.3%。 为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2023年将对19个协定项下、原产于29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部分商品实施协定税率。其中,根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关规定以及协定对印度尼西亚生效情况,自2023年1月2日起,将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商品实施RCEP协定税率。 2023年继续对与我建交并完成换文手续的最不发达国家实施特惠税率,支持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 为适应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2023年将适当调整本国子目,增列白茶、蔬菜种子、手术机器人、激光雷达等税目。调整后,税则税目总数为8948个。 来源:人民网


中国和新加坡金融合作再深化!新交所集团迎来两只深新ETF互通产品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范子萌)记者12月30日自新加坡交易所集团(下称“新交所集团”)获悉,新交所集团今日迎来两只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作为新交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ETF互通产品的组成部分,在新加坡和中国深圳同步上市,总资产管理规模(AUM)超过2.7亿新元。 由南方东英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南方东英”)管理并于新交所上市的南方东英中证科创板和创业板50指数(2339.954, -5.93, -0.25%)ETF,为投资者提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SSE)科创板和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50家创新和高增长潜力公司的投资机会。 据悉,中证科创板和创业板50指数成分股总市值达到1.93万亿元人民币,尽管面对宏观形势的逆风,2022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仍录得12.2%的同比增长。 同时, 深交所迎来了南方基金南方东英银河-联昌富时亚太低碳指数ETF在深圳上市,标志着首只在新交所上市的ETF直接在中国推出,反映出中国国内对亚太地区低碳领域企业的浓厚兴趣。其主基金南方东英银河-联昌富时亚太低碳指数ETF是世界上首只聚焦亚太地区发达和新兴市场的低碳ETF,于2022年9月在新交所上市。 新交所集团首席执行官罗文才表示:“随着今天的上市,新交所集团和深交所今年已经迎来了深新ETF产品互通下的三只参与ETF,深化了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金融合作。鉴于ETF在投资者策略中愈发突出,投资组合朝着更广泛的地域与行业板块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不断攀升,这对两家交易所也是激动人心的篇章。我们期待继续与深交所和发行人合作,进一步深化市场互联互通,在中新两国之间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ETF生态系统。” 新加坡金管局(MAS)副行长梁新松表示:“ETF产品互通建立于中新两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紧密合作,以及两国金融机构在彼此市场的不断发展。在我们拓展资本市场的金融合作,以及包括绿色金融的新兴领域合作的同时,我们期待有新的合作伙伴,并为我们的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总裁丁晨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够率先参与深交所和新交所的ETF产品互通,并向新加坡投资者推出ETF产品互通计划下的两款产品。ETF跨境上市将极大地丰富跨境产品发售和投资渠道,满足新加坡和中国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寻求更加多元化投资解决方案的需求。参与ETF产品互通计划是南方东英在新加坡发展的里程碑,我们希望此计划使双方市场的投资者均能受益。” 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表示:“随着中国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深交所与新交所ETF产品互通代表着中国国际化进程中一项重大发展,这也是建设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 据悉,年初迄今,在新交所上市的ETF总资产管理规模为111亿新元,同期录得1.25亿新元的正向资金流入。 转自:上海证券报


中沙两国签署34项投资协议

中国与沙特公司签署各领域的34项投资协议。 沙特阿拉伯官方通讯社SPA报道消息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沙特阿拉伯期间达成的协议,在投资大臣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法利赫和相关国家机构代表出席的会议上签署。 协议涵盖绿色能源、绿色氢能、光伏太阳能、信息技术、云服务、交通运输、物流、医疗工业、住房和建筑工厂等多个领域。 投资大臣法利赫在签字仪式上发表的讲话中说,协议体现出沙特在经济和投资等各领域发展对华关系的意愿。 法利赫表示,中国国家主席的访问反映了两国领导人发展和加强两国在包括经济和投资在内各个领域合作伙伴关系的决心,访问将有助于加强经济和商业关系和投资的步伐。 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说,习近平将于12月7至9日对沙特阿拉伯进行正式访问,并将出席在首都利雅得举行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和中国-海湾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 2021年,沙特和中国的贸易额达3040亿沙特里亚尔(约合800亿美元),2022年第三季度的贸易额为1030亿沙特里亚尔(约合270亿美元)。


中蒙(古国)签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框架协议

11月28日,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与蒙古国财政部部长在习近平主席和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的共同见证下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蒙古国海关总局关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的框架协议》。 该协议是中蒙海关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务实合作的顶层文件,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性、制度性和战略性安排。协议从内容上明确了合作目标、合作原则、合作领域、合作方式等,双方合作基于相关国际建议书和标准,保持技术中立和促进兼容,确保两国通过“单一窗口”进行数据传输及时、准确和安全。通过合作,构建起符合两国政府机构及商界贸易需求的“单一窗口”合作模式,实现两国“单一窗口”快速、无缝、安全的互联互通,提升两国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中蒙两国作为全面战略伙伴,在经贸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拓展,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合作大背景下,中蒙双边贸易额屡创新高,为两国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领域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该协议,双方将建立工作机制,开展合作磋商,分享实践经验,持续推进合作项目落实,促进两国贸易便利与安全,共同为加强双边经贸往来注入新动力。


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

据10月28日报道,人民币人民币已超过澳元、加拿大元和瑞士法郎,成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 人民币正在增强实力,并在世界最经常交易的货币行列中攀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中国的人民币现在是世界上交易量第五大的货币。在国际清算银行最新的三年期调查中,人民币一举超过了澳元、加拿大元和瑞士法郎。 目前,美元仍然是世界第一大货币,其次是欧元、日元和英镑,第五是人民币。 在自上次调查以来的三年里,人民币超过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瑞士货币。调查显示,今年,人民币参与了全球所有交易的7%,今年的总体日交易量攀升了14%,达到7.5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元在全球货币中保持着首位,参与了所有交易的88%——这一份额在过去十年中变化不大。欧元、英镑和日元也保持在后三位的位置上。 随着中国采取措施进一步开放国内的金融市场,人民币的影响力也在扩大,同时该货币在全球其他地方的外汇储备中也在增加。而今年,在西方国家因俄乌冲突而冻结了俄罗斯的货币储备后,人民币作为美元和欧元的替代品获得了更大的吸引力。 但是,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价值已经下跌了约13%,因为美联储积极加息,使得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的吸引力下降。 由于全球投资者连续八个月抛售中国债务,中国在岸债券市场在9月份损失了707亿元人民币,或约97亿美元,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下滑记录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份额的提升离不开相关的金融开放政策。2020年4月起,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有所放开,外资参与度不断提高。目前,中国股市的规模已经超过80万亿元,债券规模超过140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俄罗斯开始转向中国市场也大大增加了人民币的交易额。全球支付信息系统SWIFT的数据显示,9月份俄罗斯占离岸人民币支付的3.58%,为全球第四高。但是在今年3月,俄罗斯的离岸人民币支付比例甚至都没有进入前15名。 今年7月至9月,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变得相当频繁。在此期间,从俄罗斯到中国港口的船次达到391次,同比增长了17%。除了原油、天然气等贸易交易的激增外,铝生产商俄罗斯铝业在今年也开始以人民币计价发行公司债券,这也助长了人民币的交易份额。 与俄罗斯双边贸易的增加也有助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使用。尽管CIPS的当前的交易量只有SWIFT的一小部分,但它正在迅速上升。2022年上半年,CIPS系统每日处理的交易额是2016年的21倍,大多数海外人民币结算银行已经或即将接入CIPS。 国际货币事务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十分看好人民币未来的发展,他表示,人民币的份额可能会随着贸易额的增长而继续增加。 在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2022年4月数据中,美元的交易额最高,日均交易额为6.64万亿美元,但是从增长速度来看,其份额仅略高于三年前的88.3%。欧元的交易量从三年前的32%降至31%左右。日元的份额下跌了0.1个点,至16.7%。


“欧佩克+”减产旨在稳定市场

"欧佩克+”决定从11月起下调参与国的原油产量配额。欧佩克秘书长表示,本次减产旨在稳定能源市场。鉴于全球经济和石油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需要加强对石油市场的长期指导,采取积极主动、防患于未然的干预措施。对于这一决定,美西方非常不满。这表明,“欧佩克+”以及海湾产油国正在摆脱美西方掌控,作出更加符合本国利益的决定。 石油输出国组织与非欧佩克产油国(“欧佩克+”)第33次部长级会议决定,自今年11月起大幅减产,在8月产量的基础上将月度产量日均下调200万桶。此次减产规模相当于全球日均石油需求的2%,是自2020年5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欧佩克秘书长海瑟姆·盖斯表示,本次减产旨在稳定能源市场。鉴于全球经济和石油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需要加强对石油市场的长期指导,采取积极主动、防患于未然的干预措施。 根据会议报告,此次减产是在全球经济和石油市场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进行的。近几个月,美西方为缓解自身压力持续采取激进加息等干预举措,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石油需求增长遭到抑制,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纽约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从今年6月的每桶超过120美元跌至目前的每桶90美元左右,回落至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水平。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呈现相似走势。 欧佩克9月发布的月度报告也对全球经济前景表达了担忧。报告称,地缘政治、新冠肺炎疫情、供应链、通货膨胀等问题持续存在,全球多地主权债务水平高企,且美国、欧盟和英国央行预期收紧货币政策,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全球经济存在一定下行风险。 对于“欧佩克+”的减产决定,美西方非常不满。美国总统拜登对此次减产表示失望,称将在石油市场采取进一步行动。美宣布,计划于11月从战略石油储备中再向市场提供1000万桶石油,对冲减产影响。美部分国会议员有意继续推动今年5月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的“反石油生产和出口卡特尔”法案,而美政府也表示将与国会就“额外工具和授权”进行磋商,以阻止欧佩克垄断全球能源价格。此外,欧洲国家也将采取加大油气勘探力度、释放战略储备能源等手段,应对“欧佩克+”本轮减产。 油价上涨将削弱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效果。有美国官员和媒体由此认为,此次减产是“欧佩克+”对俄罗斯的支持,称其将石油能源“武器化”。而欧盟则于10月6日批准了新一轮对俄制裁的一揽子方案,包括禁止超过价格上限的俄罗斯石油通过海路运输至第三国等。 对此,欧佩克着重强调了其在能源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客观中立的立场。海瑟姆·盖斯表示,欧佩克并非政治组织,不偏袒任何一方,其作出的决定基于多家国际机构的数据和事实,旨在确保石油市场稳定,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 就减产导致西方国家能源短缺的质疑,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阿联酋能源部长苏海尔·马兹鲁伊表示,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欠发达国家的能源短缺问题更应该得到关注。减产有利于维护能源市场稳定,提振对能源行业的投资信心,有利于更加彻底地解决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 “欧佩克+”此次减产是否会对油价走势带来长期影响目前尚不清晰。但此举表明,“欧佩克+”以及海湾产油国正在摆脱美西方掌控,作出更加符合本国利益的决定,同时也进一步证明美国为实现自身霸权干涉他国决策的行径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