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巴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

中国外交部消息称,4月12日至15日,巴西总统卢拉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中巴双边关系的“新时刻”。中巴两国建交近半个世纪以来,双边关系稳健前行,为促进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巴西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拉美国家。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巴西重要直接投资来源国。近年来,同为发展中大国、重要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国家的中国和巴西正共同携手,探索更广泛的合作空间。分析人士指出,卢拉访华是其调整对外政策后,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的重要一环,巴西计划与中方就贸易、科技、教育、文化、气候变化、地区热点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沟通,旨在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再上新台阶。 筑牢经贸合作基石 从漂洋过海的巴西肉类制品亮相中国餐桌,到进博会上的巴西企业与中国洽谈合作,再到“中国制造”的轨道列车穿行于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近年来,中国和巴西经贸合作正呈现出务实推进,加速提质的特征。 “从卢拉总统的执政风格来看,他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并且从巴西的全球战略、地区合作、双边关系等多个层面看待两国间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金砖国家合作中心主任王磊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卢拉访华,将开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新兴经济体之间全方面合作的新阶段,对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团结合作和推动南南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为1714.9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其中中方出口额619.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进口额1095.2亿美元,与上年持平。目前,巴西是中国大豆、鸡肉等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玉米等重要农产品也已实现对华出口并迅速增长。中国也是巴西重要的直接投资来源国,双边务实合作稳步推进,涉及制造业、能源、农业基础设施等广泛领域。 近段时间,中巴贸易、投资往来愈发密切,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中国和巴西今年初签署《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两国将以本币结算双边贸易。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可以降低汇兑损失和汇率波动风险,从而减少双边贸易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提升中巴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吸引更多巴西和中国企业参与双边贸易和投资。 “巴西和阿根廷较早开展双边本币合作,并带动了南方共同市场的去美元化进程,因此中巴本币双边结算还将促进中国与拉美地区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构建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务实高效的合作渠道。”刘英认为,这项协议也具有一定外溢效应,拉美国家也将对与中国合作有更多观望和期待,有利于扩大人民币在拉美地区影响力,促进中拉经贸往来。 “中巴两国释放积极合作意愿,对于巩固金砖国家财经合作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也将持续推动金砖国家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格局。”王磊认为,在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包括中巴两国在内的金砖国家不仅能团结应对全球各种重大挑战,推动区域稳定,还将为建设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贡献更多力量。 挖掘合作新增长点 “虽然近年来巴西国内存在政治变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巴间的合作并没有受到很深影响,充分说明两国务实合作意愿是很强,特别是在经贸领域一直保持着量的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岳云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中巴贸易规模增长也很稳定,表现了较强的韧性。 值得注意的是,卢拉此次访华将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其中包括多名内阁部长、州长、39名议员和240名商界领袖。卢拉还将在上海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并出席巴西前总统罗塞夫担任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的就职典礼。 岳云霞观察认为,巴西此次派出庞大的访华代表团一方面是表现出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也说明,两国合作在经历不断量变的进程中,也都想推动质的跃升,在现有基础上协调合作机制,共同解决贸易结构不平衡、企业投资壁垒等双边经贸合作领域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挖掘合作的新增长点。 “此次双方合作机制的深度协调,将起到扫雷和铺路的作用,为未来双边经贸合作持续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岳云霞表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断推行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措施,以及庞大的市场和需求都将为巴西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记者观察到,当前两国贸易在传统领域集中于大宗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巴西对华出口大豆、玉米、铁矿石等;中国则主要向巴西出口机械设备、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设备、仪器仪表、纺织品、钢材、运输工具等。不过,近年来两国在新兴贸易和产业投资领域的合作意愿日益加强,包括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巴西企业也更希望能在新兴领域开辟更多合作空间。 王磊表示,中巴经贸合作在金融、农业、旅游、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建议进一步发挥中巴高委会对推动中巴经贸合作的引领和顶层设计作用,为中巴经贸合作擘画新蓝图;不断扩大中巴双向投资,以投资合作巩固中巴经贸合作大局;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中巴经贸合作的全球空间,尤其是推动中巴加强在世贸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全球主要多边机制下的政策沟通和立场协调。 来源:中国贸易报


上海推出41条措施稳外贸引外资

记者从4月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巩固外贸外资回稳向好势头,上海再出“大招”,制定并形成《上海市促进外贸稳规模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和《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出台41条措施,继续推动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副市长华源表示,两项政策措施的制定结合上海实际,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强化系统集成,主要概括为“三个坚持”,即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发展;坚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外贸外资提升;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外贸外资服务保障。 据了解,上海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始终把高质量做好外贸外资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近年来先后出台多轮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取得积极成效,贸易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外商投资首选地的地位更加巩固。 华源介绍,2022年,上海货物进出口和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全市外贸进出口4.19万亿元,增长3.2%,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39.56亿美元,连续三年稳定在200亿美元以上。今年以来,上海外贸外资开局实现平稳增长,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1-2月全市货物进出口6815.6亿元,在去年同期高基数、高增速的基础上增长0.7%;实际使用外资49.61亿美元,增长18%;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外资研发中心5家,累计分别达到902家、536家。 21条措施促外贸稳规模提质量 《上海市促进外贸稳规模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促进外贸稳规模、促转型、拓市场、优环境为主线,主要提出四方面21条措施。聚焦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大通关、金融和退税等方面支持力度。支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两头在外”医疗器械产品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物流中心可免于加贴中文标签;鼓励扩大重点能源矿产和重要农产品进口;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设立100亿元外贸小微企业专项信贷额度;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全年承保规模不低于500亿美元。 上海将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释放外贸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三期扩区;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及医疗器械业务;加快推进再制造产品按新品进口实施监管试点等。 在支持开拓多元化市场方面,上海将以深入实施RCEP为契机,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举办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线下展,组织更多企业参加广交会线下展;加大企业参加海外重点展会展位费支持;加大经核准出口商培育力度,指导企业用好原产地自主声明便利化措施;建设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鼓励跨境货物贸易优先使用人民币结算。 在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方面,支持合规企业申请特定两用物项通用许可。拓展长三角区域异地货站业务;支持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案件调查;拓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业务范围;支持境外仲裁机构在上海设立业务机构。 20条措施促外资稳存量扩增量 《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聚焦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主要提出四方面20条措施。 一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提升扩大开放水平。支持外资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养老金管理、理财、财务公司率先落户上海;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开展沿海捎带业务试点;积极争取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措施先行先试;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率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在数字贸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等领域探索扩大开放措施。 二是提升引进外资能级,围绕支持和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现代服务、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支持外资企业平等享受各类产业政策、技术改造和数字化改造等政策;鼓励外资设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设立外资研发机构协同创新项目;支持更多高能级首店、新品落户上海;支持外资企业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等。 三是加大外资发展要素支持,围绕财税、金融、人员往来、进出口等方面提出支持或便利化举措,推动外资项目落地。强化外资项目专班和专员服务机制;支持各区对符合本市产业发展导向的外资企业、外商新增投资项目、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项目给予奖励;在全市范围试点拓宽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的外商投资渠道;为外资企业的高管、外籍技术人员本人和家属提供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 四是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围绕加强投资促进服务,保护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展“投资上海”境内外投资促进活动;举办政企沟通圆桌会议,建立驻沪外国商协会专员对接机制;实现涉外服务专窗外籍人士出入境、工作许可等高频事项中英文在线办理功能;畅通外资企业投诉渠道;保障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建设等。 下一步,上海将着力推动政策红利精准释放、直达企业、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助推上海外贸外资在新形势下继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国际商报


“一带一路”可为巴西经济注入新活力

巴西总统卢拉近日将率200多人的代表团访华,料与中国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高新技术等多个领域加强合作。而令国际社会更为关注的是,作为东西半球各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巴西是否会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开启两国关系新篇章?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当前已有21个拉美国家与中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虽然中国自2009年以来一直是巴西最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为1714.9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619.7亿美元,但由于上一任总统采取亲西方、远中国的政策,巴西并未如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一样,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据悉,卢拉本次访华,随行人员中包括基础设施、银行、农业综合企业、食品、服装和鞋类、电信以及数字创新等多个领域的商界代表。众所周知,巴西经济近年来经济面临巨大挑战,高利率、高通胀、高家庭负债率的“三高”形势还将进一步持续甚至恶化。未来巴西要拼经济,并进一步吸引更多国外投资,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中国应可助其一臂之力。因此,外界对卢拉的访华之旅充满憧憬。巴西若能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将给巴西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等领域注入新活力。 一是加强新基建的合作。虽然巴西当前拥有2.15亿人口、76%互联网普及率以及68%智能手机普及率,但巴西当前以5G、人工智慧、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暂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巴西政府制定了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希望通过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将数字经济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数年稳居世界第二。因此,巴西若与中国在新基建领域加强合作,签署关于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的合作协议,将有助于巴西在新基建领域深耕,带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新能源的合作。从巴西发电结构看,水力发电占60%以上。由于依赖水力发电的现状使巴西电力供给分布不均,且易受极端天气影响。除了水能之外,巴西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中国在以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巴西若能进一步和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加强合作,通过使用和借助中国在绿色氢、能源储存以及海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发电技术,使用中国生产的相关新能源设备,以及吸引更多的中国新能源企业投资,将有利于巴西发展更多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发电,满足巴西国内未来愈趋增长的电力需求。 三是寻找合作新亮点。以绿色低碳、环境友好为主题的绿色“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与巴西未来务实合作的新亮点。这是因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尤其是位于巴西的“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现已到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生死存亡转折点,若不立即停止砍伐破坏,这个世界最大的雨林或会消失,将引发全球气候剧烈变化。为此,如何拯救巴西亚马逊雨林,保护全球气候安全,已成为各国面临的时代课题。中国与巴西未来可在如何保护亚马逊雨林问题上加强合作,例如两国联合研制多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实时监控亚马逊雨林情况,以及共同研究开发具有高经济和农业价值的植物等,从而加强在绿色“一带一路”各领域的协作。 四是寻求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与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南方共同市场是拉美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被认为是世界第五大经济集团。南方共同市场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4个会员国组成,南美其他国家,包括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苏里南、圭亚那,都是南方共同市场联系国。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令南美国家无不感受到中国市场与日俱增的魅力和吸引力,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巴西有必要推动南方共同市场与中国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若卢拉在访华期间推动南方共同市场与中国在签订自贸协定方面达成共识,不仅对包括巴西在内的南美国家带来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卢拉和巴西在整个南美大陆的影响力。 值得留意的是,卢拉曾于2月10日访问美国,但缺乏实质性成果。卢拉此次访华如不想再重蹈覆辙,且希望与中国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并进一步提升巴西参与区域事务乃至国际事务的能力,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届时巴西不仅能够打开中国的14亿人口大市场,而巴西作为南美国家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与南美国家之间的合作也能更好地推进,这将带来“多赢”的局面。


硅谷银行事件扩散加大美欧衰退风险

硅谷银行倒闭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案,仅次于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倒闭的华盛顿互助银行,也是自去年英国养老金、瑞信风波以及加密币交易平台FTX破产后的最新金融风险事件。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快速反应,意在稳定市场预期,但其影响扩散到美欧金融市场,银行股遭遇大范围抛售。虽然美欧央行等采取了紧急救市措施,但导致此次事件的深层因素尚未消除,目前市场情绪仍未得到有效平复,对美欧经济的影响将继续显现。 美欧金融市场动荡的内在原因,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快速大幅度加息造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上升,陷入投资亏损状态。这种情况在美欧金融市场普遍存在。 金融风险往往表现为期限错配,即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异常状态。目前美欧多个国家或经济体出现这种情况。美联储在2022年3月、5月、6月三次加息后,7月份美国即出现国债短期收益率高于长期收益率的倒置现象,而且倒置的程度随后逐月加大。在欧元区,欧洲央行自2022年7月开启加息过程,12月份金融市场开始出现公债长短期收益率倒置的现象,其中欧元区经济领头羊德国的情况与欧元区整体情况基本同步。英国在2022年2月、3月、5月、6月四次加息后,七八月份也开始出现国债长短期收益率倒置的现象,9月份至12月份回到正常情况,但2023年1月份至今再次出现倒置现象。加拿大在2022年3月、4月、6月、7月四次加息后,7月份也开始出现国债长短期收益率倒置并延续至今。除了上述这些国家之外,有些国家也可能出现了这种倒置现象。 由于美欧通胀率仍然较高,为了应对通胀,这些国家(或货币区)的央行暂时还无法降息甚至还要继续加息。例如,欧洲中央银行16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50个基点,自本月22日起开始执行。3月22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4.75%至5%之间,利率升至2007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这种情况使得金融风险无法消除甚至继续加大。 从未来情况看,商业银行还将面临房价下跌所造成的风险。美联储实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美国房价自2020年6月开始加快上涨步伐,2022年6月上涨到峰值,两年间上涨40.1%。美联储加息效果显现后进入下跌通道,半年时间内下跌3.3%,导致美国房屋总价值减少2.3万亿美元。从目前情况看,美国房价将会继续下跌一段时间。由于商业银行发放了大量的房地产贷款,这将给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商业银行带来较大风险。截至2023年3月8日,美国小型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8815亿美元,占其资产总额的42.7%,而大型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4037亿美元,仅占其资产总额的18.5%。因此,如果美国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其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必将加大,而且比大型银行要高得多。 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可能产生多方影响。 首先,引发国际资本市场金融股集中抛售,可能出现新一轮市场动荡。硅谷银行破产引起资本市场金融机构股票恐慌抛售。3月9日收盘时,花旗集团股价下跌4.1%,美国银行下跌6.2%,摩根大通下跌5.41%,富国银行下跌6.18%。随后,美国银行股的抛售潮蔓延至欧洲。3月10日,德意志银行股价下跌8%,法国兴业银行和汇丰股价均下跌5%。3月15日,欧洲股市开盘大跌,三大股指跌幅达3%左右,瑞士信贷更是暴跌熔断。当前,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已蔓延至英国、德国、瑞士、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如英国央行发布公告称,将把硅谷银行英国附属公司列入银行破产程序。德国也已经宣布关闭硅谷银行德国公司。3月19日瑞士信贷和瑞银达成了合并协议。瑞士信贷作为全球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之一,此事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大。 其次,美欧可能出现大范围经济衰退。未来一段时间,硅谷银行等的破产事件可能持续发酵并扩大至其他主要经济体,国际资本市场上金融机构股价预计将延续下跌态势,并可能引发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美欧多个经济体陷入衰退。 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紧急采取处置措施并发声稳定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三大指数一度出现反弹,有的机构和分析人士据此认为美国经济可能会避免出现衰退。但据美国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预测,2023年美国发生经济衰退的概率很高。3月5日,该机构发布报告称,基于他们的经济衰退预测模型和2023年1月数据,未来12个月内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概率高达99%。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预测是在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发生之前发布的,目前来看发生衰退的概率应该更大。在3月15日发布的报告中,该机构预测,2023年二三季度连续两个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折年增长率都将出现负值。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所发布的先行指数,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先行指数在持续下滑,也预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乃至整个欧盟有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 再次,硅谷银行事件给美国科技企业发展带来阶段性冲击。硅谷银行代表了一种与科技行业深度绑定的融资业务模式。初创企业由于抵押品少、资金需求大、融资能力差,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也较大。虽然硅谷银行不属于美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但由于其存款高度集中在科技行业,特别是初创类科技企业,硅谷银行破产将对美国科技行业的发展产生阶段性冲击。


我国出台15方面政策举措推动边(跨)境经济合作区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等17部门近日印发通知,着力推动边(跨)境经济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优化顶层设计,促进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明确了5类15方面政策举措。 商务部联合中央编办、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6部门近日印发《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边(跨)境经济合作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我国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也是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知要求,将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成为集边境贸易、加工制造、生产服务、物流采购于一体的高水平沿边开放平台,促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通知明确了5类15方面政策举措:一是完善功能布局,包括研究推动新设和扩区调区、加强与口岸及相关开放平台联动等;二是拓展国际合作,包括畅通跨境物流和资金流、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支持地方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等;三是支持产业创新发展,包括做强做优边境贸易、延伸完善沿边特色产业链供应链、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前瞻布局中高端产业和新兴业态等;四是优化要素供给,包括统筹各类财政资源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用地和用能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五是完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优化管理体制等。


全球并购市场艰难中孕育新机

贝恩公司日前发布的《2023年全球及中国并购市场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并购市场的总交易规模为3.8万亿美元,同比下跌36%。其中,战略交易规模为2.6万亿美元,同比下跌32%。与此同时,中国并购市场与全球并购市场趋势保持了一致,战略交易金额达到3040亿美元,较2021年下降了约34%。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私募股权和兼并收购业务主席周浩表示,2022年前5个月,全球并购交易市场的规模恢复至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到美联储加息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投资节奏放缓,市场进入盘整阶段。 全球并购艰难前行 根据上述报告,2022年,全球战略交易倍数(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的中位数为11.9倍,降至10年以来最低点。虽然交易倍数大幅下滑、超大型交易在年中陷入停滞,但是交易量仅下降了9%。这表明交易仍在持续进行。 亚太地区总体上与全球市场呈现出相同的趋势。2022年,亚太地区的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22%,略低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区域内并购占亚太地区交易量的88%。这一比例高出73%的全球平均水平。区域内的中国、印度和日本,超过90%的交易发生在国内。 印度市场与全球并购市场趋势不同,在创纪录的现金储备和资产可得性的推动下,战略并购交易量飙升,交易额增长13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22年也成为印度有史以来最大的交易年份。 在日本市场,2022年前三季度交易额下跌20%,但交易量与2021年持平。这表明市场上小型交易有所攀升。不过有别于2021年,2022年很少有日本企业进行以转变业务组合为目标的大型跨境交易。同样,也鲜有企业继续出售非核心和非战略业务。伴随日本企业调整业务组合、越来越多稳定的金融投资者收购分拆业务,转型类并购或在日本卷土重来。 而在中国,战略交易金额和数量较2021年分别下降了约34%和24%。按月份来看,交易金额虽然在9月至11月出现下滑,但是交易数量却在9月至12月稳步增长。这也表明,中国并购市场出现了大批小型交易。根据贝恩公司的统计数据,这一时期,中国并购市场5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仅发生5笔,占比为17%,同比下降6%;而5亿美元以下的交易占比达到了38%。 并购市场或迎反弹 根据上述报告,2022年,众多行业估值纷纷下跌,科技、医疗健康及生命科学行业成为其中的代表。不过,80%的受访企业高管在接受调研时也表示,2023年会将并购视为业务战略的核心,预计将在今年达成相同数量或更多交易。 该报告显示,医疗健康行业的战略并购交易量下跌30%以上,平均交易规模下降约15%,战略交易倍数的中位数从历史高点的20.3倍降至15.1倍。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第四季度的超大型交易预示了并购交易的长期基本驱动力依然强劲。 在医疗健康行业的细分领域中,平均而言,1个百分点的内生或外延增长对股东总回报(TSR)的影响是1个百分点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EBITDA margin)的4倍。此外,前二十五大医药、医疗科技和支付方企业至少持有过去12个月收入的15%,都坐拥大量现金储备。“放眼未来,2030年将有1000亿美元专利到期,为了填补潜在增长缺口,医药健康行业在2023年或将引领并购活动的反弹。”该报告称。 与此同时,能源和自然资源行业也在迅速调整业务组合。该报告调研发现,80%的能源行业受访者曾经评估过分离或分拆部分业务的可能性。2022年前三季度,剥离活动总额高达2500亿美元。同时,推动能源转型的并购活动不断增多。目前,该主题的并购在能源和自然资源行业所有交易中占比27%,高于2021年的21%。72%的受访者表示,未来的并购活动将聚焦新的业务领域,或是建立新的增长引擎。相较其他行业,能源和自然资源企业可用于投资的现金储备更多(3000亿美元),然而,能源转型交易的风险/回报与传统模式不尽相同,要求企业采取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企业必须了解范围交易与行业数十年来主流的传统规模交易的差异,并相应地调整策略,方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该报告称。 为了加快实现环境和社会目标,工业企业的ESG并购数量有所增长,但是,这些企业目前尚难以量化ESG参数下的并购活动。贝恩估计,各个工业领域中,每10笔交易就有1笔涉及ESG。一类企业通过收购邻近业务,快速进入更环保、更有利的细分市场。另一类企业希望通过收购提高生产或制造能力,以此实现自身ESG目标。 “根据历史经验,当前,资产价格处于多年来的低位,市场将提供充足的机会,企业应当把握窗口期,大胆采取行动。一方面,通过积极深入的尽职调查,提升并购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开展范围交易(致力于帮助企业进入增长更快的市场或地区的交易)来强化核心业务的能力或拓宽公司的战略选择。 来源:中国贸易报


企业将自动获得外贸经营权

去年12月30日起,国家正式取消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的规定。企业想从事外贸业务,自动获得外贸经营权,再不用到商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了。 这项改革将带来哪些利好?未来,企业和主管部门应该如何应对? 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取消备案登记,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外贸增长潜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外贸经营备案登记是什么?为啥要备案登记? 记者了解到,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在2004年确立,根据该制度,新进入或者准备进入外贸领域的企业需经过备案登记才能从事外贸业务。 “外贸经营权是国家赋予外贸经营者的一项基本权利。2004年以前,想要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是需要国家审批的。”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说,“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履行承诺,与国际规则接轨。相关审批逐渐放开,建立了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 为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决定,授权国务院在自贸试验区暂时调整适用对外贸易法第九条,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试点三年。 试点在自贸试验区稳步推进,受到企业欢迎。国务院提出,上述改革试点实施以来,对外贸易经营者相关手续办理流程得以精简,便利度显著提升,受到市场主体广泛认可;有关政府部门着重加强监管,在管理上未发现风险隐患。改革举措经实践证明可行,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条件。因此,建议修改对外贸易法。“通过对三年试点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我们认为在全国范围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1月初这样解释说。 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对外贸易法的决定,删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九条关于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的规定。 2022年12月30日起,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停止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对于申请进出口环节许可证、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证书、配额、国营贸易资格等相关证件和资格的市场主体,有关部门不再要求其提供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材料。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外贸经营管理领域重大改革举措,是中国政府坚定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制度创新,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外贸增长潜力,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更好服务市场主体 ——节省企业的时间和成本,激励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取消这项备案登记,将对企业形成实实在在的利好。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介绍,以往企业需通过备案登记,获得外贸业务资质,而办理备案登记需前往多个部门,耗时4-5天时间。 具体来看,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需要先在商务部相关网站注册申请,线上填写材料,携带相关材料至线下审核后,领取备案登记。有了这一备案登记表的纸质版原件,才能办理下一环节的海关注册。 “取消备案登记,意味着企业可以自动获得外贸经营权。”孙元欣说,“这不仅能够节省企业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更重要的是将激励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市场主体数量从2018年的1.1亿户快速增长到2022年底的1.69亿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历史性地跃上5000万户和1亿户的大台阶。“民营企业在我国外贸交易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恺认为,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给广大经营者吃下了“定心丸”,之后对外贸易不再是一个特殊的经营项目,而是日常业务的一部分。 “取消外贸经营者登记,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企业主体。这对于刚进入或未来想开展外贸业务的中小型公司意义较大,增强了市场透明度,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程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说。 (记者 孔德晨) 采访中,多位专家谈到,免去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手续是国际通行做法,符合中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也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需要。 今年,服务外贸企业主体将有更多实招。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介绍,今年将优化出台新的贸易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解决问题,持续提高外贸综合竞争力: ——强化贸易促进。密切供应商和采购商对接,稳住出口贸易。全面恢复举办广交会等一系列国内出口展会线下展。同时,全力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外各类专业展,从而创造更多贸易机会。 ——合理扩大进口。密切同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各国优质产品进口,从而稳定全球贸易供应链。 ——深化贸易创新。促进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此外,还将稳定外贸产业基础,持续优化外贸产业结构,在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梯度转移,升级发展。 继续提升外贸便利度 ——商务部将指导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做好取消备案登记后的工作衔接 据海关统计,2022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了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比2021年增长7.7%。 “我国外贸发展领域中的结构性亮点突出,国际市场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张建平说,“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是我国制度型开放的内生要求和必然结果。今后,继续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下工夫,提升外贸便利度,将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张建平说。 但也需注意,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取消后,企业如果从事进出口业务,目前仍需办理海关登记,在海关进行留底和备案,以获取报关权限。此外,企业还需在外汇管理局进行企业名录备案。 取消备案登记后,企业该怎么做? 多位专家建议,企业应该抓好机遇,主动适应国外市场,通过加强创新抢占市场。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认为,外贸企业应探索“链式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联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整合利益链、应用技术链、培育生态链,降本提效,提升竞争力。“企业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产销衔接、供需匹配,提升供应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赵萍说。 取消备案登记以后,主管部门对外贸企业的监管由过去的市场准入为主逐步转向服务和引导。 放宽准入限制以后,监管工作如何落到实处?海关的信息从哪里来?海关办理外贸企业进出口货物的报关验放手续依据什么信息?孙元欣说:“主管部门与海关等有关部门工作上的协调衔接和信息共享问题要研究解决好,不应简单一‘删’了之。” 业内人士建议,取消备案登记后,主管部门不仅要主动沉到基层一线,更多摸底和了解企业情况,还要加大与海关、贸促会等单位的协同联动,以获取更多信息。“具体来看,可以通过举行各类外贸企业交流会、对接会等方式,邀请更多有兴趣的企业来座谈,从而了解情况。这种方式更适合大中型企业。”张建平说,“也可依托区县,让各区县商务委了解本区外贸企业新增情况,最后汇总归类。这种方式,更适合获取小型企业。” 束珏婷表示,商务部将继续加强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外贸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强化外贸形势分析,完善外贸政策措施,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概率走高

2月13日韩国关税厅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前10天,韩国国际贸易收支中赤字额已达49.71亿美元。今年以来赤字额累计已达176.22亿美元,是去年全年韩国创纪录的贸易赤字额475亿美元的37%。从去年3月开始,韩国已连续11个月持续贸易赤字。这是自1995年1月至1997年5月之后韩国首次出现如此长时间的连续贸易赤字。具体看,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进口比重的加大,以及半导体等主要出口产品的减少,是造成韩国贸易赤字持续的主要原因。其中,韩国半导体(-40.7%)、家电(-32.9%)、计算机配套设备(-45.6%)的出口均同比下降。 韩国半导体、家电、计算机配套设备出口大幅下滑,意味着国际市场对该类商品需求的急剧萎缩。尤其是半导体出口下降四成,极大增加了今年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概率。因为半导体有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先行指示作用,如果半导体行业发展速度继续减慢,全球经济发展将随之减缓。再叠加美国高科技公司纷纷裁员,IT巨头采取措施控制对数据中心的投资以应对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暴发式扩张后目前线上需求下降、线下需求逐步恢复的后疫情市场供求变化。近期,美国企业密集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当季业绩弱于以往,尤其是科技企业业绩“集体受挫”,经营状况出现明显滑坡。ABB的董事长皮特·傅赛日前明确表示,在半导体领域,经济活动的放缓有助于平衡供应短缺,生活成本的上升会导致消费者对价格昂贵的芯片商品的需求减弱。 芯片需求大幅削减,已显示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全球第二大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2月初报告去年四季度盈利下降,四季度载箱量同比下降14%,装载运费同比下降3.5%,导致本季度收入略微下降至178亿美元。四季度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达到65亿美元,低于分析师普遍预测的67.7亿美元,也低于2021同期的80亿美元。展望今年,马士基表示,随着行业回归正常化,预计利润和需求将大幅下降。这家航运巨头被广泛视为全球贸易晴雨表,马士基预计2023年全球GDP增长将放缓,疲软的经济增长将导致全年全球集装箱需求下降2.5%。至2月中旬,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今年连续第六周下跌,一度跌破600点,BDI指数已经下跌一半以上,创下两年半来新低,各船型日租金一路下跌至基本跌破成本价,干散货航运市场复苏乏力。由于太平洋地区在中国春节长假结束后,市场未如预期般出现回暖,加上远程矿航线需求表现依然弱势,巴西出货不佳,运输需求持续疲弱。 不仅韩国出口在下滑,一些地区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也在放缓。2月10日马来西亚央行表示,受全球需求疲软拖累,2023年出口增长将放缓。2月13日,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MTI)预计,鉴于2023年全球经济依旧面对不稳定因素,新加坡今年经济增长会进一步放缓。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皮尔表示,现在看到劳动力市场数据出现一些放松的迹象,预计经济将出现一定程度的疲软。美国商务部近日提到,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总值已经在2022年第三和第四季度连续两季下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在疫情大流行期间被拉高后正在放缓,资本支出也在逐渐下降,这都对美国的进口造成压力。美国进口持续下滑的这一趋势值得格外重视。 根据世贸组织(WTO)发布的最新全球贸易展望报告,由于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显著升高,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增速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1%,较此前的预估值3.4%大幅下滑。WTO提出,此前对2023年的贸易预期似乎过于乐观,因为现在通胀范围更广,而且乌克兰危机没有减弱的迹象。联合国贸发会议也认为,受经济增长率下降、贸易品价格走高、对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等消极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增长放缓的情况可能仍将持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指出,贸易碎片化将导致全球经济产出萎缩0.2%~7%不等,萎缩大小将取决于贸易碎片化的程度,如果再加上中美进一步技术脱钩,一些国家的GDP萎缩可能达到12%。 来源:国际商报


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增强企业获得感

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简称《通知》),从九个方面进一步便利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使用,更好满足外经贸企业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市场需求。 具体来看,在促进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通知》提出,便利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各类贸易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支持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支持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境内再投资,便利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人民币境外资金集中管理、确需支付款项汇出,支持与周边国家(地区)、RCEP区域内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 在满足企业跨境投融资需求方面,《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梳理反映企业人民币投融资需求,推动银企精准对接。鼓励银行境内外联动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按照商业原则降低人民币融资成本,支持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对有实际需求且符合条件的境外项目和企业优先采用人民币贷款。 “当前从内外部环境来看,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正当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刘英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发展来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有能力也有理由使用本币来支付结算。三年疫情后,在中国经济重启的过程中,对外贸易投资将会大幅增长,无论是支付结算还是投融资需求,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将不断增强,若仅仅用美元、欧元支付,根本无法满足贸易投资大幅增长的实际需求。 刘英说,从国际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美欧收紧货币政策带来了更多的负面溢出效应,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在解决美元特里芬难题的过程当中,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亟待人民币在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作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世界经济的发展亟需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越多使用可以有效增强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性确定性。去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了五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定值审查,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这反映出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也体现出人民币的全球影响力日益提升。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第二个黄金十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规模的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使用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使用范围。 商务部发言人束珏婷表示,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无论是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比重,还是企业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获得感,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积极推动下,跨境人民币使用规模稳步提升。2022年,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7.92万亿元,同比增长37.3%;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6.76万亿元,同比增长16.6%。 杭州路易行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用外币进行跨境结算,我们经常要考虑怎么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汇兑损失。而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有效降低汇率风险,同时也能分散政治风险。为了提高结算的方便性,我们后期考虑将加大人民币结算力度。” “支持外贸企业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有利于满足外经贸企业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市场需求,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连连国际COO沈恩光表示,去年,连连国际携手兴业银行和美国运通推出的跨境出海行业专属人民币借记卡,实现了跨境人民币一卡收付款功能,打通了跨境贸易环节的外汇收款、人民币结算、境内外付款等全链通路。通过借记卡,企业可利用人民币活期账户余额直接进行境外费用支付,满足跨境贸易多场景使用需求。 刘英说,汇率变化直接关系外贸企业议价能力、成本效益,而自主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有效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谈判能力和风控能力。 为增强企业获得感,《通知》要求,着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便利其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带动境内外、上下游企业更多使用人民币,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带头,集团内部境内外企业往来积极使用人民币。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推进,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将更加强劲,人民币跨境使用前景也将更加广阔。而人民币跨境使用是一个机制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刘英认为,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和使用的便利化;调动企业使用人民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和培养企业在贸易投资活动中使用人民币的习惯;加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创新贸易方式、创新结算方式,在创新的过程中把人民币纳入进来,让人民币支付更加畅通;深入推进金融改革,让金融更好支持外贸等实体经济发展,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循环,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地,使得从业机构为外贸新业态提供的金融基础设施愈加完善,为外贸经营者带来的便利化优势逐渐显现。”沈恩光表示,未来,连连国际将更好地推进创新技术的应用落地与场景覆盖,不断加深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使更多市场主体享受到优质的数字化服务,为外贸经营者降本增效的同时,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首次突破1.2万亿元 中国市场吸收外资量质齐升

我国吸收外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负责人孟华婷日前表示,去年我国吸收外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际使用外资以人民币计首次突破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引资规模依然保持世界前列。 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趋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等不利因素冲击,我国扎实推进稳外资工作,不仅引资规模扩大,同时引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方面,制造业引资大幅提升。去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237亿元,同比增长46.1%。得益于外资准入限制全面放开,汽车制造业引资大幅增长263.8%。此外,计算机通信制造、医药制造领域引资分别增长67.3%和57.9%。 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去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449.5亿元,增长28.3%,带动吸收外资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引资分别增长49.6%和21.9%。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等领域引资实现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5%和26.4%。 主要投资来源地稳定增长。韩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分别增长64.2%、52.9%、40.7%和16.1%。分区域看,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对华投资分别增长92.2%、17.2%和8.2%。 引资综合优势强化 “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平台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去年1月1日起,新版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实现了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21家自贸试验区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225.2亿元,占全国的18.1%。 从地区看,东中西部引资全面增长,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4.7%、21.9%和14.1%。东部省份中,江苏省引进外资接近2000亿元。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北京引资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中西部省份中,山西、河南、广西、湖南、陕西分别增长229.6%、119.8%、49.1%、41.3%和33.6%。中西部地区的引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但我国吸收外资仍然有诸多有利因素。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超大规模市场、完备的工业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等构成的引资综合优势在不断强化,广大外国投资者仍有很强的意愿来华投资。 外企将有更多获得感 近期,多家国际组织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投资机遇。中国贸促会近期对16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的调研结果显示,99.4%的受访外资企业对今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有信心,98.7%的受访外资企业表示将维持和扩大在华投资,89.8%的受访外资企业表示将维持在华产业链,10.2%的外资企业计划将国外产业链转入中国。 此外,政策叠加效应也在持续显现。去年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发布,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引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专项政策。据了解,商务部今年将全力推动这些政策落地开花,并将根据中央部署,再推出一批政策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外资企业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过去3年,由于疫情影响引发的跨境人流、物流受阻,是外商投资遇到的最突出问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跨境往来逐步趋于正常。“近期有不少地方已经纷纷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相信今年会有更多的外资项目落地中国。”孟华婷表示。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增速急剧放缓 世界银行警告全球衰退

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在通胀高企、利率上升、投资减少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速正在急剧放缓,预计2023年全球增长将从6个月前预测的3%降至1.7%。 报告认为,增长急剧下滑将是一个普遍现象,95%的发达经济体、近70%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2023年经济增长预测都较此前预测数据有所下调。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任何新的不利因素都可能将全球经济推入衰退。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将是80多年来首次在同一个10年期内连续发生两次全球衰退。 “随着全球经济前景恶化,各项危机也在加剧。”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认为,全球资本被那些政府债务水平极高且利率不断上升的发达经济体所吸纳。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受制于债务压力,可能在未来多年内增长乏力。同时,教育、卫生、减贫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成果已经遭到逆转,而经济增长和商业投资的疲软将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并使各国更难以应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各种需求。 报告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22年的2.5%降至0.5%。根据过去20年的经验,这种大幅下滑往往是全球衰退的先兆。 根据报告,预计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将降至0.5%,比之前的预测低1.9个百分点,这将是自1970年以来除官方认定的衰退期以外美国经济表现最差的一年。预计2023年欧元区经济零增长,比之前预测下调了1.9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4.3%,较之前的预测低0.9个百分点。除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3.8%降至2023年的2.7%,主要原因是外部需求大幅下滑。 报告预计,未来两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8%,这比2010年至2019年的平均水平低了整整1个百分点。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预计2023年至2024年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1.2%,这可能导致贫困率有所上升。报告显示,到2024年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GDP水平将比新冠疫情前的预期水平低6%左右。尽管全球通胀将有所回落,但仍会高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 这份报告首次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中期投资增长前景进行了全面评估。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这些经济体的总投资年均增长预计约为3.5%,不到此前20年普遍增幅的一半。针对这一情况,报告专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加快投资增长的一系列建议。 “投资低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严重问题,因为它可能导致生产率难以提高、贸易表现疲软,从而削弱整体经济前景。没有强劲和持续的投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广泛的发展。”世界银行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说,“各国促进投资增长的具体政策需要适应各自国情,但无论如何都要从建立健全财政货币政策框架以及开展全面的投资环境改革着手。” 报告显示,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继2021年强劲反弹后,2022年增速明显放缓,预计全年增幅为3.2%,较之前的预测低1.2个百分点。2023年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稳步上升至4.3%。2022年,本地区通胀水平有所上升。尽管如此,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价格压力普遍较小,重要原因之一是潜在增长率相对较高、复苏进程较慢导致本地区仍然存在负产出缺口。 报告还指出,目前影响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下行风险仍然存在,包括疫情可能再次扰乱经济、全球金融政策收紧幅度超出预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破坏性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等。如果乌克兰危机旷日持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继续加剧,则可能进一步损害全球商业信心和消费者信心,导致本地区出口增长放缓幅度超出预期。柬埔寨、马来西亚、蒙古国和越南等尤为依赖出口的经济体特别容易受到出口需求下滑的影响,本地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破坏性天气事件也正变得日益频繁。 来自 经济日报


厄瓜多尔:厄中自贸协定谈判圆满结束

长期以来一直推动与中国达成自贸协议的厄瓜多尔总统吉列尔莫·拉索(Guillermo Lasso),终于在2023年伊始收获新进展。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1月3日,拉索表示,中厄自贸协定谈判顺利结束,预计该协议将增加该国的出口,并提振该国工业经济增长。而据我国海关总署国际合作司网站的消息,上个月,中国海关派员参加中国-厄瓜多尔自贸协定谈判会议,双方就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磋商并取得积极进展。 “新年伊始好消息,厄中自贸协定谈判已圆满结束。我们的出口产品将够能优先准入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我们的制造商就能以较低的成本输入机械。”拉索在推文中写道。 根据厄瓜多尔生产部发表声明,中厄双方就该协定进行了为期数月的高效谈判,重点关注降低关税,准入市场,还包括贸易便利化,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合作投资促进电子商务等。 该自贸协定的生效将使厄瓜多尔目前对华出口的99%产品享有优先准入优惠,尤其是虾、香蕉、鲜花、可可、咖啡等产品。同时也将为非传统产品的出口打开新的大门,如菠萝、芒果、蓝莓、藜麦等。 声明称,目前,中厄双边贸易额已超100亿美元,中厄自贸协定将大大改善厄瓜多尔的出口环境,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吸引投资,为两国带来实在利益。 厄瓜多尔生产部声明 早在去年2月,中国和厄瓜多尔就一致同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在商务部2月1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高峰介绍,中国与厄瓜多尔已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 高峰说,中厄建交42年来,双边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21年,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44.6%,达到109.4亿美元,中国继续保持同厄瓜多尔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关系。厄瓜多尔也是中国在拉美地区重要的投资和承包工程合作伙伴,双方合作涉及电力、能矿、交通等众多领域。 他表示,中方相信,中厄签署自贸协定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双边贸易潜力,提升贸易质量和规模,促进双边贸易投资持续、稳定、多元化发展,为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另据中国海关总署国际合作司网站上月12日发布的消息,2022年12月1日及7日,中国海关派员参加中国-厄瓜多尔自贸协定谈判会议,双方就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磋商并取得积极进展。 除了推进自贸协定,厄瓜多尔总统拉索还曾于去年2月宣布,该国正在寻求重组国家债务,并改进与北京的长期石油销售合同条款。 在拉索的推动下,去年1月至10月,厄瓜多尔对中国的非石油出口总额为49亿美元,这一数字高于厄瓜多尔与其他任何国家的出口业务。 同年9月,厄瓜多尔政府发表声明称,已与两家中国银行达成债务重组协议。这可在2025年前减轻约14亿美元的债务负担。 英国《金融时报》不禁在报道中指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已成为厄瓜多尔的主要金融伙伴。 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 简称南共市)是拉美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被认为是世界第五大经济集团,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 1991年3月26日,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四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签署《亚松森条约》(该条约于同年11月29日生效),宣布建立南共市。此后,南共市先后接纳更多国家入市,联系国包括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苏里南、圭亚那。目前,联系国智利、秘鲁均与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获得双赢。


跨境电商4项新国标发布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公布《中小微企业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业务管理规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质量评价》等4项跨境电子商务国家标准。专家认为,跨境电商领域4项新国标“打包”发布,为跨境电商领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更多标准化支持,中国企业“买全球卖全球”将更“有谱”。 拓展外贸新空间 海外的果蔬生鲜端上中国家庭的餐桌,美妆产品、医药保健品、母婴产品广受中国消费者喜爱,中国的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用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日渐成熟的“买全球卖全球”业态,不仅激发了国内外市场活力,也为外贸行业增长拓展了新空间。 近几年,中国跨境电商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核心动力。据海关统计,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5年来增长近10倍。跨境电商占外贸的比重由2015年的不到1%增长到2021年的4.9%。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 业内人士认为,跨境电商产业呈现显著特点。从商品看,九成以上的跨境电商货物为消费品。从企业主体来看,跨境电商大幅降低国际贸易的专业化门槛,中小微企业成为新型贸易经营者,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九成。从渠道看,跨境电商从依托第三方平台为主,逐步开发出独立网站、社交网站、搜索引擎营销等多种新渠道。从节点看,作为跨境电商重要的境外节点,海外仓已成为新型外贸基础设施。目前,中国海外仓数量已超2000个,面积超1600万平方米,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海外仓建设中。 跨境电商的新特征也为跨境电商的规范性发展带来新挑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新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主任孙兆洋表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面临外贸合规成本高、信息不互通等难题,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作为外贸综合服务亟需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受跨国家、跨地域、跨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交易商品名称多语言命名存在歧义、商品属性描述不清晰,关键指标缺失等问题,影响交易效率和交易质量。为了应对这些需求和挑战,跨境电商相关国家标准持续出台,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促进规范化发展 同一种智能手机生产技术,在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中怎样统一描述?如何在不同语种环境中检索某一种陶瓷产品信息?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有哪些具体要求?评价跨境电商平台的服务质量有哪些原则、指标和方法?最近公布的4项跨境电商国家标准给这些问题列出了明确“参考答案”。 “本次发布的4项跨境电子商务国家标准,对于提升跨境电商的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孙兆洋认为,一是能够有效指导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及其合作的服务商,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的运营和管理,提升外贸综合服务的质量、降低交易风险、促进外贸综合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通过规范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阿拉伯语、俄语等7种主要语言环境下多语种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商品的分类与命名、产品信息描述,保证相关产品分类及命名、信息描述在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提高跨境电商的交易质量、降低交易成本。三是紧密围绕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交易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信用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跨境交易欺诈难处理、维权难等问题,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质量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优,对于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提高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经营者的服务质量,保护境内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造诚信、规范的跨境电商交易环境,为跨境电子商务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沟通渠道。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4项新标准的出台有助于在跨境电商综合服务领域形成统一规范,提升跨境电商服务水平,为跨境电商产品信息描述提供模板,促进跨境电商产品合规,约束跨境电商企业行为,实现跨境电商领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提升行业竞争力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分6批设立132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覆盖30个省区市。多部门探索形成以“六体系两平台”为核心的跨境电商综试区制度框架,在交易、支付、物流、通关、退税、结汇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2021年4月,《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评价结果交换指南》《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信息描述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公布。此次4项新国家标准为跨境电商规范发展又增加了“说明书”。 据悉,4项新标准发布之后,还会针对标准的范围和适用对象开展应用、实施、验证和改进。首先会面向不同的标准实施主体制定相关标准实施细则,与跨境电商综试区、跨境电商园区、跨境电商平台或跨境电商企业等合作开展标准的试点工作。根据试点结果,不断完善和修改标准内容,进一步推广标准的应用实施。 洪勇认为,从政策来看,要支持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具有竞争力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鼓励有实力的跨境电商企业以自建或租赁方式建设海外仓,提升跨境电商出口的竞争力。此外,银行机构与跨境电商平台、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通过系统直联模式,加强贸易真实性审核,提升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效率。应优化跨境电商园区服务,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平台、物流分拣流水线、保税仓库等基础服务设施,提升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运维水平和运行效率。在物流方面,可依托水、陆、空综合物流优势,把握自贸区、综合保税区、综试区等政策机遇,加快建设整合供应链体系,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明年起,我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关税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结点的作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9日发布公告,2023年将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 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一是保障人民健康,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部分抗癌药原料、抗新型冠状病毒药原料、镇癌痛药品实施零关税,降低假牙、血管支架用原料、造影剂等医疗用品进口关税。二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降低婴幼儿食用的均化混合食品、冻蓝鳕鱼、腰果等食品,咖啡机、榨汁器、电吹风等小家电的进口关税。三是加强资源供应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钾肥、未锻轧钴等实施零关税,降低部分木材和纸制品、硼酸等商品进口关税。四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降低铌酸锂、电子墨水屏、燃料电池用氧化铱、风力发电机用滚子轴承等商品进口关税。 2023年1月1日起,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和供需情况变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范围内,提高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其中,对栗子、甘草及其制品、大型轮胎、甘蔗收获机等取消进口暂定税率,恢复实施最惠国税率;为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高铝和铝合金出口关税。2023年7月1日起,我国还将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将从7.4%降至7.3%。 为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2023年将对19个协定项下、原产于29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部分商品实施协定税率。其中,根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关规定以及协定对印度尼西亚生效情况,自2023年1月2日起,将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商品实施RCEP协定税率。 2023年继续对与我建交并完成换文手续的最不发达国家实施特惠税率,支持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 为适应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2023年将适当调整本国子目,增列白茶、蔬菜种子、手术机器人、激光雷达等税目。调整后,税则税目总数为8948个。 来源:人民网


中国和新加坡金融合作再深化!新交所集团迎来两只深新ETF互通产品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范子萌)记者12月30日自新加坡交易所集团(下称“新交所集团”)获悉,新交所集团今日迎来两只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作为新交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ETF互通产品的组成部分,在新加坡和中国深圳同步上市,总资产管理规模(AUM)超过2.7亿新元。 由南方东英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南方东英”)管理并于新交所上市的南方东英中证科创板和创业板50指数(2339.954, -5.93, -0.25%)ETF,为投资者提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SSE)科创板和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50家创新和高增长潜力公司的投资机会。 据悉,中证科创板和创业板50指数成分股总市值达到1.93万亿元人民币,尽管面对宏观形势的逆风,2022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仍录得12.2%的同比增长。 同时, 深交所迎来了南方基金南方东英银河-联昌富时亚太低碳指数ETF在深圳上市,标志着首只在新交所上市的ETF直接在中国推出,反映出中国国内对亚太地区低碳领域企业的浓厚兴趣。其主基金南方东英银河-联昌富时亚太低碳指数ETF是世界上首只聚焦亚太地区发达和新兴市场的低碳ETF,于2022年9月在新交所上市。 新交所集团首席执行官罗文才表示:“随着今天的上市,新交所集团和深交所今年已经迎来了深新ETF产品互通下的三只参与ETF,深化了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金融合作。鉴于ETF在投资者策略中愈发突出,投资组合朝着更广泛的地域与行业板块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不断攀升,这对两家交易所也是激动人心的篇章。我们期待继续与深交所和发行人合作,进一步深化市场互联互通,在中新两国之间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ETF生态系统。” 新加坡金管局(MAS)副行长梁新松表示:“ETF产品互通建立于中新两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紧密合作,以及两国金融机构在彼此市场的不断发展。在我们拓展资本市场的金融合作,以及包括绿色金融的新兴领域合作的同时,我们期待有新的合作伙伴,并为我们的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总裁丁晨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够率先参与深交所和新交所的ETF产品互通,并向新加坡投资者推出ETF产品互通计划下的两款产品。ETF跨境上市将极大地丰富跨境产品发售和投资渠道,满足新加坡和中国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寻求更加多元化投资解决方案的需求。参与ETF产品互通计划是南方东英在新加坡发展的里程碑,我们希望此计划使双方市场的投资者均能受益。” 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表示:“随着中国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深交所与新交所ETF产品互通代表着中国国际化进程中一项重大发展,这也是建设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 据悉,年初迄今,在新交所上市的ETF总资产管理规模为111亿新元,同期录得1.25亿新元的正向资金流入。 转自:上海证券报


中沙两国签署34项投资协议

中国与沙特公司签署各领域的34项投资协议。 沙特阿拉伯官方通讯社SPA报道消息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沙特阿拉伯期间达成的协议,在投资大臣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法利赫和相关国家机构代表出席的会议上签署。 协议涵盖绿色能源、绿色氢能、光伏太阳能、信息技术、云服务、交通运输、物流、医疗工业、住房和建筑工厂等多个领域。 投资大臣法利赫在签字仪式上发表的讲话中说,协议体现出沙特在经济和投资等各领域发展对华关系的意愿。 法利赫表示,中国国家主席的访问反映了两国领导人发展和加强两国在包括经济和投资在内各个领域合作伙伴关系的决心,访问将有助于加强经济和商业关系和投资的步伐。 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说,习近平将于12月7至9日对沙特阿拉伯进行正式访问,并将出席在首都利雅得举行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和中国-海湾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 2021年,沙特和中国的贸易额达3040亿沙特里亚尔(约合800亿美元),2022年第三季度的贸易额为1030亿沙特里亚尔(约合270亿美元)。


四川外贸企业组团出海:赴欧洲拓展国际市场

四川省商务厅5日发布消息称,四川食品、医药、汽车、家具、农产品等行业31家外贸企业40人5日飞赴法国、德国、意大利,开展为期9天的经贸促进活动,通过拜访新老客户、参加知名展会、考察调研当地商协会和商贸企业等方式,深化合作意向,掌握行业动态趋势和投资环境政策,拓展经贸往来。 2020年至今,受疫情延宕反复和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影响,四川外贸企业与国外客户的交流洽谈持续受阻,订单减少、业务萎缩的状况让走出国门、争抢订单、稳定份额成为外贸企业的强烈意愿。 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商务厅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推出商务包机“组团出海”赴欧洲拓展市场活动,得到企业热烈响应和社会广泛点赞。这是四川省近年来首次,体现了疫情下稳增长、促发展的坚定决心。 欧洲是四川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四川省大多数外贸企业的出海首选。数据显示,四川省与欧洲今年1月至9月进出口额达1491亿元,占该省外贸总量超过20%,其中德国、法国、爱尔兰等为主要贸易国家,贸易产品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配件、家用电器、服装鞋帽等为主。 为取得实实在在的活动效果,四川省商务厅成立工作专班,在组织报名、证照办理、防疫隔离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坚实保障和高效服务。从11月14日申办护照,到12月5日正式出发,仅用时15个工作日,比正常流程节约一半时间。出行当天,四川省商务厅组织召开行前培训会,详细讲解外事纪律、疫情防控和安全等注意事项,发放《出行须知》和健康防疫包;活动结束后还将收集活动成效成果,总结商务包机的经验做法,挖掘外贸新机遇和新增长点。 据了解,今年10月,四川省商务厅印发《关于“川行天下”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的若干措施》,围绕支持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开展经贸促进活动、建设利用拓展市场平台、支持提升“硬件”建设、优化市场环境等5个方面,推出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十项务实举措。目前四川已有100余家企业通过“代参展”“线上展”等方式参加香港美食博览会、美国国际海洋石油技术展览会、美国拉斯维加斯鞋展等国(境)外国际性知名展会,达成意向订单超10亿元。明年四川省商务厅还将组织“川行天下·东盟经贸促进活动”,率领企业到泰国、越南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参加知名展会,深耕东南亚等市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蒙(古国)签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框架协议

11月28日,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与蒙古国财政部部长在习近平主席和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的共同见证下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蒙古国海关总局关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的框架协议》。 该协议是中蒙海关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务实合作的顶层文件,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性、制度性和战略性安排。协议从内容上明确了合作目标、合作原则、合作领域、合作方式等,双方合作基于相关国际建议书和标准,保持技术中立和促进兼容,确保两国通过“单一窗口”进行数据传输及时、准确和安全。通过合作,构建起符合两国政府机构及商界贸易需求的“单一窗口”合作模式,实现两国“单一窗口”快速、无缝、安全的互联互通,提升两国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中蒙两国作为全面战略伙伴,在经贸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拓展,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合作大背景下,中蒙双边贸易额屡创新高,为两国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领域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该协议,双方将建立工作机制,开展合作磋商,分享实践经验,持续推进合作项目落实,促进两国贸易便利与安全,共同为加强双边经贸往来注入新动力。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再扩围 三十三地获批

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廊坊等33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正式发布,同意在廊坊市、沧州市、运城市等33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七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此次扩围之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数量达到165个,覆盖31个省份。 具体来看,《批复》提出,同意在廊坊市、沧州市、运城市、包头市、鞍山市、延吉市、同江市、蚌埠市、南平市、宁德市、萍乡市、新余市、宜春市、吉安市、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菏泽市、焦作市、许昌市、衡阳市、株洲市、柳州市、贺州市、宜宾市、达州市、铜仁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拉萨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33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名称分别为中国(城市或地区名)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洪勇分析,本次新设的33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所在城市外贸基础较好,地理分布上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 在具体建设推进方面,《批复》提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要复制推广前六批综合试验区成熟经验做法,发挥跨境电子商务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外贸优化升级,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抓好风险防范,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要保障好个人信息权益,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批复》要求,有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要按照试点要求,尽快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要进一步细化先行先试任务,突出重点,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扎实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 《批复》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综合试验区的协调指导和政策支持,切实发挥综合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按照鼓励创新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协调配合,着力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B2B)方式相关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研究出台更多支持举措,为综合试验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更好促进和规范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壮大。 《批复》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统计体系,实行对综合试验区内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货物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支持政策,企业可以选择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对经所在地海关确认符合监管要求的综合试验区所在城市(地区)自动适用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试点政策,支持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商务部要牵头做好统筹协调、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建立健全评估和退出机制,定期开展评估,促进优胜劣汰,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重大问题和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 洪勇说,新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体现了政府对跨境电商新业态的重视,期望通过跨境电商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洪勇指出,据海关统计,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五年增长近10倍,去年规模达到1.92万亿元,增长18.6%。从最新数据来看,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同比增长28.6%。其中,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带动作用明显。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全国增设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商务部3日对外公布,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决定,在全国增设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主动扩大进口,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增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上海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功能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两江新区、广东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截至目前,进口示范区已达43个。 这位负责人指出,新设立的进口示范区要从各自地区开放实际出发,切实强化贸易促进和贸易创新两大功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促进进口、服务产业、提升消费、示范引领四大作用。欢迎各国贸易商和投资商与进口示范区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共享中国开放发展机遇。 这位负责人介绍,中国已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国,是210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市场,6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比重达10.6%。超大规模进口有力促进了各贸易出口国经济发展和国内就业,也有力支持了国内生产保供和改善民生。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