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塞自贸协定

在中国自贸区网络中,中塞自贸协定引人注目之处有二:从区域看,它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从历程看,从2023年4月该协定谈判正式启动到全部完成,再到协定签署进而正式生效,总共耗时不到一年半,这在中国所签署的自贸协定中并不多见。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刘作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中塞自贸协定事宜进展顺利,得益于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充分凸显了双方高度的政治互信,也是中塞高水平互利合作的体现。 据中国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中塞自贸协定生效后,双方将分别对90%的税目相互取消关税,其中,超过60%的税目将在协定生效后立即取消关税。双方最终零关税税目的进口额比例都达到95%左右。 具体而言,塞方将中方重点关注的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通讯设备、机械设备、耐火材料、部分农水产品等纳入零关税,有关产品关税将从目前的5%-20%逐步降至零。中方则将塞方重点关注的发电机、电动机、轮胎、牛肉、葡萄酒、坚果等纳入零关税,有关产品关税也将从5%-20%逐步降至零。 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的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等优势产品对塞尔维亚的出口将进一步扩大,塞尔维亚的牛肉、葡萄酒、坚果等主要出口产品也将以更加优惠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这是一种双赢。”刘作奎说。 此外,中塞双方还在协定中相互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包括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技术标准等多个方面。这将为两国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更加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两国间贸易便利化水平。 该商务部负责人称,中塞双方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不仅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也有利于促进双方投资合作和产业链融合,更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提升国际竞争力。 除双边经贸合作外,共建“一带一路”也将因中塞自贸协定生效而受益。


中俄经贸合作跃上新台阶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于5月16日至17日对华进行开启新任期后的首次国事访问。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近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将同普京总统就中俄建交75周年背景下双边关系、各领域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表示,元首外交是中俄关系发展的指南针和定盘星。元首外交不仅为坚如磐石的中俄关系注入新动力、新活力,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赋予稳定性、确定性。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树立了新型大国关系典范。 这种“典范”也体现在中俄经贸合作上。2022年,中俄双边贸易激增,提前一年实现此前预定的2000亿美元目标。202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2401亿美元,同比增长26.3%,俄罗斯超过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成为继美国、日本、韩国之后的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国。今年1—4月,中俄贸易额同比增长4.7%,达到765.8亿美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姜毅告诉记者,中俄贸易额保持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智能升级、跨境电商、绿色发展等新增长点,正成为双边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两国能源资源、航空航天、互联互通等传统领域合作稳步推进,尤其是能源合作为保障中俄贸易量的持续上升增加了重要砝码。 过去一年来,两国高水平建设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效显著,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重大合作项目稳步推进,田湾核电站7号、8号机组,徐大堡3号、4号机组等工程建设有序实施。值得注意的是,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密切合作仍将持续推进,包括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新项目正在酝酿。天然气方面,张汉晖表示,“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对深化中俄两国能源合作至关重要,目前双方企业正就项目技术、商务、合作模式等一系列问题积极开展商谈。 “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供应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中俄双方在农产品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姜毅表示,同时,双方可在投资、科技合作、产能互助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近年来,中国对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方式从绿地投资向参股、并购等多元化方向转变,在俄各类经贸园区持续涌现,中资企业积极探索在俄本地化生产。两国各领域大项目合作进展顺利,黑河界河公路桥、同江界河铁路桥陆续通车,“滨海1号”“滨海2号”陆海联运国际交通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欧班列等互联互通项目正在推进…… 跨境经济合作区也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辽宁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研究院教授崔铮告诉记者,以中俄“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跨境经济合作区为例,位于绥芬河的跨境经济特区高度契合中俄两国发展的长远战略。绥芬河跨境经济合作区不仅是我国“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互动对接的具体证明,也是东北振兴战略与俄远东大开发战略联动的典范。 中俄两国还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这些交流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两国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展望未来,中俄合作伙伴关系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欧亚研究所所长刘华芹认为,未来,中俄还将继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创新领域合作;完善中俄边境基础设施特别是重点口岸建设,提升通关和查验效率;创新合作方式,打造由两国本土工业企业参与的新产业链。 来源:中国贸易报


链博会:推动中澳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将于今年11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举办。澳大利亚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是重要的矿产、农产品出口国,与中国有着紧密的供应链合作关系。我们真诚欢迎更多澳大利亚企业参展参会,共同推动两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在4月15日于悉尼举办的中国—澳大利亚商务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澳大利亚路演活动上,向与会工商界代表发出诚挚的邀请。 近期,随着中澳两国关系企稳向好,两国工商界的往来也更加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任鸿斌率领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并出席了这场活动。在这场活动上,200余位中澳两国工商界代表共聚一堂,共话新机遇。 中国贸促会推动中澳工商界交往合作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1974年,澳大利亚工业展览会在北京举办,中方接待单位就是中国贸促会。1988年,受中国政府委托,中国贸促会组织中国馆参加了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深受澳大利亚及各国观众喜爱。如今,中国贸促会主办的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链博会为中澳工商界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据了解,去年举办的首届链博会有来自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的515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境外参展商占26%,其中就包括澳大利亚首彩集团、澳大利亚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首届链博会迎来超过15万人次观展,有关各方签署合作协议、意向协议200多项,涉及金额1500多亿元人民币。 “首届链博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中外企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第二届链博会的各项筹办工作顺利进行中。”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舜杰介绍说,在首届设置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和供应链服务展区基础上,今年增设先进制造链,聚焦新质生产力,展示全球先进制造领域的产业链。第二届链博会将围绕这些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举办专题论坛和更多招商推介、供需对接、新品发布等配套活动。“欢迎澳大利亚企业利用链博会平台扩大合作网络,共享发展机遇。”林舜杰表示。 目前,确认参展第二届链博会的企业里,既有“回头客”,也有“头回客”。不仅如此,许多首届参展商提出在第二届链博会上要增内容、扩面积,甚至跨链条展示。 力拓集团参加了首届链博会,并签约参展第二届链博会。在首届链博会上,力拓集团在智能汽车链设立展台,多方面展示其发展理念和成果:展示力拓生产的用于汽车车身及零部件制造的铁矿石、铜、铝等材料;呈现与下游客户的合作成果,如经典皮卡F-150,这是全球首款全铝车身皮卡,所使用的高强度铝合金有助于提高性能并减轻重量;首次在中国展示力拓与宝马基于START品牌的合作,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有关原产地、ESG标准等信息,以进行供应链追溯。 力拓集团澳大利亚首席执行官彭凯丽(Kellie Parker)说:“力拓非常荣幸能够参加首届链博会,通过链博会这个独特而有影响力的平台,我们能够展示自身的产品,包括高品质铁矿石、铜、铝等对中国低碳转型和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的原料。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寻求以更好的方式来为世界提供能源转型所需材料,非常期待能通过参加今年的第二届链博会实现这些目标。” 在当天的路演活动上,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与Oz-Town、首彩集团(DMG)、Team Global Express及活曼特药业集团(Homart Group)等4家澳大利亚企业签署第二届链博会参展意向书。企业纷纷表示,对第二届链博会充满期待,将积极参与此次盛会。 Team Global Express总裁克里斯蒂娜·霍尔盖特(Christine Holgate)表示:“我刚刚从中国回来,中国电商格局的变化发展让我感到惊讶。能够参与链博会让我们感到十分兴奋,感谢中国贸促会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参与进来,从而更好地了解电商发展情况。我建议,澳大利亚商界的朋友们花点时间到中国去看一看,与中国同行们交谈一下,这将为国际供应链进一步合作带来好处。” 正如与会嘉宾们所说,随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始加速重构,链博会的举办顺应了国际工商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迫切愿望。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明确了第二届链博会的参展意向,其中,外资企业占比超过20%。 来源:中国贸易报


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 境外经贸合作区迈入标准化时代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史是不断与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和融合的历史,一方面主动对接国际经贸通行规则,促进国内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将大国发展形成的经贸制度红利主动与世界分享。 当下,国际劳动分工加速深化细化,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叠加大国博弈,新兴经济体力量不断提升,国际经济秩序深入调整,必然要求新的国际经贸制度供给。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是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需求下的制度供给,一般是相对于世贸组织规则而言,指的是规则标准高于WTO规则、规则领域宽于WTO规则、规则内容丰富于WTO规则,并且往往是在区域贸易协定中出现,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美墨加协定》(USMCA)等。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WTO-+规则,在现有WTO规则基础上具有更高的标准,如更低的关税、更长的知识产权保护年限、更便利的通关等;一类是WTO-extra(WTO-x)规则,在现有WTO规则之外的新议题新规则,以应对新的问题,如数字贸易、环境问题、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去扩大对外开放和开展新的制度供给。 2018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制度型开放,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之后,制度型开放高频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以及中央重要文件中。当下,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要求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兼容,实现各要素无缝衔接和深层融合发展。制度型开放是我国旨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强化制度中性,通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一揽子工具箱N种组合式运用,促进深层次体制性变革与创新,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制度体系,促进要素便利流动和优化配置。 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和扩大制度型开放是一种契合相融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不断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参与、融入国际经济,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的历史,也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迭代进程。 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和扩大制度型开放这二者都是全球化新形势新需求的制度供给。随着国际劳动分工及产品内分工的深化,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为核心的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迫切需求国际经贸的新制度供给,不仅要求消除关税壁垒及宽领域的自由化便利化边境措施,而且要求各国营造公平竞争、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市场准入、环境安全卫生标准、公平秩序、监管一致性、数字规则等融合。边境内规则、标准、规制等已成为国际经贸规则制度和我国制度型开放变迁的主要内容。 二者都强调“系统性集成性”。我国在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阶段,主要是对接、遵从WTO规则等国际经贸多边规则,大幅度削减和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这更加注重边境贸易、货物贸易的开放措施,更好地满足了最终产品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需求,成就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使外资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一环,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制度型开放聚焦产品内国际分工、服务贸易和数字经济发展进行制度供给,边境措施+边境内措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规则开放创新同步推进,强化制度供给的组合性和协同效应。 二者均强调“规则高标准”。当下,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去主权化”的趋势,强调“规则导向”的治理特点更加明显和突出、要求更加严格,规则调整涉及成员国内部的政府职能转换、市场监管和经济规制、标准等制度变革,这也是WTO改革的焦点难点。制度型开放规则顺应措施由“边境”向“边境内”转移的趋势,强调打破“边境内壁垒”,不但强调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而且强调竞争中性、劳工、环境、数字贸易和透明度等的规制、管理、规则、标准等,推进产业政策、社会经济政策、环境政策、监管框架等“边境内措施”的制度变迁。 二者协同推进国内外经贸制度的融合。当下,国际劳动分工要求规则的“跨边境互通互联”,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有了更多的“边境内”“去主权化”措施。我国制度型开放就与之形成互为参照、互为融合。一方面对标最高最优最好国际经贸规则,通过“引进来”的“制度进口”对接衔接、转化融合,促进国内深层次改革,求同存异;另一方面,通过 “走出去”,分享制度成果,为新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构建作出更大的“制度贡献”,进而推进公平规范、兼容及统一融合的“规则导向”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作者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自贸创新中心主任)


厄瓜多尔议会批准厄中自贸协定

厄议会全体会议当天以投票表决的方式批准厄中自贸协定。此前,厄宪法法院已对厄中自贸协定作出符合宪法裁决。 中国是厄瓜多尔第二大贸易伙伴。2023年5月11日,中厄两国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厄瓜多尔成为中国第27个自贸伙伴。协定签署后,两国将分别履行各自国内法律审批程序,厄议会批准厄中自贸协定标志着自贸协定厄方程序已全部完成。 根据协定中的货物贸易关税减让安排,中厄双方将分别对90%的税目相互取消关税,其中,约60%的税目在协定生效后立即取消关税。


中国与新加坡互免签证 出入境旅游实现双向奔赴

出入境游近日再迎重磅利好消息。继马来西亚之后,新加坡也将对国内游客实施30天免签政策。 消息发布后,多家旅游平台新加坡旅游搜索热度大幅激增,相互免签政策将给中新两国旅游业带来积极影响成为共识。今年以来,我国出入境游政策利好不断,为出入境游市场恢复打好基础。 新加坡旅游产品搜索量激增 据环球网报道,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新加坡和中国12月7日在天津召开的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上披露,在新中航班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双方将通过30天互免签证安排,加强两国人员往来。中国外交部在当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证实了这一消息,称中国和新加坡一致同意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双方共同期待有关安排早日落地生效。 消息发布后,多平台搜索量环比公布前有明显增长。新加坡在携程平台搜索量环比公布前一小时增长八成,机票搜索量增长九成,酒店搜索量增长五成;在去哪儿平台的搜索指数环比上周增长了四倍。“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市场率先恢复的目的地国家,复苏态势一直较为明显。”众信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加坡是中国出境旅游热门目的地,也是入境游重要客源地。作为今年2月第一批开放的出境游目的地,新加坡持续迎来更多中国游客的青睐,1月至9月,新加坡入境中国旅客达100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35%水平,也重回新加坡入境游客源地榜单第二。 今年7月26日,我国宣布恢复对新加坡的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持普通护照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的新加坡公民可免签在华停留15天。 新马泰游有望进一步升温 除了新加坡,今年以来,格鲁吉亚、泰国、突尼斯、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也宣布对中国游客免签。伴随着元旦、春节等假期临近,多家旅游平台表示,出境游消费将迎来新高,免签消息的发布将再次为东南亚旅游热度添一把火。 此前,9月13日,泰国内阁会议决定,对中国游客实施为期5个月的免签政策;马来西亚11月26日表示,将从12月1日开始对中国公民实施入境30天内免签证的便利措施。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认为,在新加坡对中国公民免签政策正式落地后,将与马来西亚、泰国连点成线,形成一条“新马泰”免签黄金线路,该线路是中国居民出境游传统热门线路,预计2024年中国公民赴“新马泰”游将进一步升温。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也表示,此前马来西亚宣布对华免签后,从平台度假订单来看,马来西亚单独一地的旅客增长并不明显。新加坡免签后,旅游线路可玩性将增加,马来西亚3日游可以延长至新马两地5日至6日游,旅客单次出境游玩更具性价比。 具体免签政策将如何实施,仍需等待有关部门后续公布。不过多家旅行社负责人均表示,元旦及春节期间,新加坡及连线产品普遍受到游客青睐,后续将根据免签政策继续上新相关产品。 一家旅行平台工作人员介绍,免签对于自由行的利好要大于跟团游。此前新加坡团签办理起来相对便捷,需提供护照信息和申请表,不过自由行游客需要至少提前7个工作日提交签证材料,免签后游客将省去材料准备与办理时间。 “免签后旅行社可以推出更多单地游、多地连线游产品,进一步丰富游客出游选择。”这位工作人员认为,元旦、寒假及春节时东南亚气候宜人,势必会吸引大批中国游客前往休闲度假。国际航线尚未完全恢复,互相免签国家之间出入境游市场“双向奔赴”,旅游需求更旺盛,也将有助于航司优先决定优化中新等热门航线布局。 入境游政策持续优化 不只是出境游,免签政策对入境游市场带来的积极效应同样立竿见影。12月1日起,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六国实施了免签入境政策。12月1日至3日,有近7000人次通过免签来华,占到六国入境总人次的39%。 不过我国入境游发展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入境中国签证曾面临手续复杂、等候期长、费用较高等问题,是影响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首要“卡脖子”问题。 为提振入境旅游发展,今年以来,国内已经相继出台多项优化入境游发展的措施,采取优化签证和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化政策措施,持续优化来华签证办理体验,逐步取消签证申请预约,实现“随到随办”,同时将不断深化移民出入境政策措施,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度。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特别提到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计划,将优化入境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出更多广受入境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等。就在12月8日,外交部领事司发布消息称,作为临时措施,中国驻外使领馆自2023年12月1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按现行收费标准的75%收取来华签证费。 “一系列利好政策将进一步降低外国游客赴华旅游的阻力,激发前往中国旅游的热情,助力入境游复苏和发展。”携程集团公共事务部总经理秦静表示,旅游行业对明年入境游市场发展充满信心。


新房改“市场+保障”双轨制将逐渐形成,对楼市影响几何?

转自:中国网 近日,据媒体报道,《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国发【2023】14号文)(以下简称“14号文”)已传达到各城市人民政府、各部委直属机构。 专家认为,“14号文”的出台,或预示着“新房改”即将到来,未来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将发生显著变化,保障房的地位明显提升,“市场+保障”双轨制将逐渐形成。 从供给侧彻底调整供应结构 让住房回归居住和民生属性 据悉,“14号文”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筹集、保障对象和标准、配售和管理、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具体执行办法由各地城市政府制定。 具体来看,“14号文”明确了两大目标,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奋斗”;二是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近期房地产市场下滑比较明显,超出了市场预期。在政策大力纾困和刺激下,利率降到历史最低,限购政策基本上退出,但效果依然不足。 “最大的问题是‘供需错配’”。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传统的房地产管理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此次,“14号文”提出,规划建设保障房应按照“工薪收入群体可负担、项目资金可平衡、发展可持续”的原则,由各地政府按划拨方式供地和负责建设配套设施,在此基础上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 “要从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来解决问题,彻底调整供应结构,以实现对需求的匹配。”李宇嘉认为此次房改目的是彻底让住房回归居住和民生属性,让这部分人群能够分享到房地产市场和城镇化的红利,解决房地产发展不可持续和内需疲弱的问题,也是构建内循环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对于第二条提到的“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关荣雪认为这主要是针对改善性住房需求。 “不排除是接下来限价等政策松绑的信号,比如取消限价限售、土地价格上限等举措,而且取消限价等情绪已经开始蔓延了。”关荣雪表示,“此前市场消息称自然资源部建议各地取消土地限价,并且济南、合肥、成都等城市的土拍规则已有所调整,部分待出让地块不再限制土地上限价格,重回价高者得,后续不排除房价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 另外,这也将会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房产税收收入,也有利于提振房地产市场活跃度,给予房企一定的信心。 成本价供应、封闭流转 是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最大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此轮房改对保障对象及配售方案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保障对象重点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城市需要的引进人才等群体。以家庭为单位,保障对象只能购买一套保障房。如果是已享受过房改房等政策性住房的家庭申请保障房,需按规定腾退原政策性住房。 各地须按照“保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城镇户籍家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引进人才等不同群体的保障面积标准。 从工薪收入群体来看,主要是包括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群体。在实际层面上或有两类分类,即本地户籍和外来人口。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预计各地针对此类群体会有针对性的政策。 从引进人才群体来说,或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和企业引进人才等。“需要注意的是‘引进人才’和‘年轻人’、‘大学生’的概念还是有所差异的,更强调产业方面的因素。”严跃进表示。 配售方案方面,“14号文”提出,保障房将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按保本微利原则,公平公正配售。配售价格按基本覆盖划拨士地成本和建安成本、加适度合理利润的原则测算确定。 同时,保障房必须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禁止以任何方式违法违规将保障房变更为商品房流入市场。工薪收入群体购买的保障房不得长期闲置。如长期闲置、确需转让、因辞职等原因离开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的,由各地政府按规定予以回购。 对于此次“14号文”,关于配售型的保障性住房的最大特征,李宇嘉认为是“成本价供应、封闭流转”。 “该类型住房,土地是划拨或盘活存量土地,资金来自低息贷款或 ,建设主体的国企城投。”李宇嘉直言这样的组合能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实现成本价供应,让最广泛的困难群体纳入保障。 李宇嘉还谈到,封闭流转一方面能杜绝寻租或套利,使得房源分配给最需要的人群;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后期套现导致二手房挂牌量大幅度增加,冲击商品房市场。 此外,“14号文”还明确要求各地做好政策衔接,协调好保障性住房与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商品房之间的关系。


福建自贸试验区: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平潭片区先行先试,推行“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厦门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联通40多个部门,跨境贸易业务一站式办理;福州片区实现国内首笔大宗商品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成功落地……自2015年4月挂牌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耕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累计推出20批622项创新举措。 截至今年6月,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企业12.78万户,注册资本2.78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是挂牌前的8.3倍、12.5倍。福建自贸试验区分为平潭、厦门、福州3个片区,以不到全省1‰的面积,引进约占全省1/4的新增外资企业、贡献约占全省1/6的外贸进出口额。 推进制度集成创新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福建自贸试验区持续推进制度集成创新。 平潭片区首创商事登记“六个一”综合服务模式,率先实施民宿开办“承诺备案+全程网办”等措施,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不久前,因为看好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前景,来自云南大理市的左昌来到官姜村投资建设民宿。“平潭出台了不见面审批政策,手机上就能完成备案,一趟也不用跑。”左昌告诉记者。 “从业者线上提交申请,我们线下开展‘并联’审查。符合条件的,7个工作日就能完成备案登记,实现‘准入即准营’。”平潭综合实验区行政审批局民生服务与资格资质管理处处长杨萍介绍。 福州片区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围绕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推进制度创新。 “我们建立‘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实施企业登记多部门并联办理等制度创新,形成从企业登记到注销退出的全链条便利化措施。”福州片区管委会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黎发明说。 厦门片区管委会组织市口岸办、海关等10多个部门以及银行、货站等20多个服务企业协同建设“单一窗口”平台,为企业提供口岸通关、跨境贸易、物流、政务、金融等方面服务,变“多个窗口、多口受理、多次申报”为“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截至今年9月底,厦门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联通40多个部门,累计上线101项基本服务功能,服务企业、机构17505家。 厦门申悦关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海运部报关员刘华德说,以前报关要挤在口岸联检大厅附近的小格子间,各个窗口来回跑,如今坐在办公室就能完成,“‘单一窗口’让通关效率提升了50%以上,部门网点工作承载量增加了1倍。” 试验田的辛勤耕耘,让一批批制度创新的果实在各地落地生根。福建省自贸办相关人士介绍,3个片区已有35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试点经验列入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服务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福建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平潭、厦门、福州3个片区在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引进制造企业、证券公司等各类项目,创建两岸农渔产品交易中心、两岸先端材料研发合作中心、两岸精准医疗合作实验室等一批示范项目。 两岸产业深度融合—— 厦门片区支持设立以两岸金融为主题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台资板”,促进台资企业展示交易;福州片区加强两岸先进制造合作,研发抗菌超薄玻璃和二维码解码芯片,两岸先进制造业技术服务中心服务企业年均超3万次。 截至今年6月,3个片区累计新增台资企业3097家、合同台资80.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同期的27.8%、29.8%。 畅通两岸经贸合作—— 2708.8万票、货值近76.1亿元……10月18日下午,平潭跨境电商园大数据展示平台上,数据闪烁跳跃,折射两岸电商交易的蓬勃发展。“平潭开通了至台北、台中、高雄的海运航线,海运货物最快仅需5.5个小时到港。”平潭综合实验区岚台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左敏说。 2022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对台跨境电商出口发货量超过1700万票,货值超100亿元,约占大陆对台跨境电商出口总额的70%。 促进台胞就业创业—— 10月7日,身在台湾的台胞方玉在手机上完成了职业资格采信证书申报,将自己的“保姆人员单一级”职业证书换成“育婴员三级”资格证。将来,她可以在大陆从事相应工作。 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管理处处长苏斌介绍,台胞职业资格采信证书随时能在线上查询,台胞可凭此在大陆继续参加培训、考级,目前换证台胞已达2000多人次、培训就业近万人。 “我们率先试点允许台胞使用台胞证或居住证申请注册大陆企业,建设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创客基地。”厦门片区管委会相关人士说。 截至目前,福建自贸试验区内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创客基地已累计入驻台湾企业和团队1100多家、台湾青年2600多人。 深化共建“一带一路”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区域。福建自贸试验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建设双向投资平台、构筑互联互通重要节点。截至今年9月,自贸试验区内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缩减至27项,累计新增外资企业5157家。 10月16日下午,一艘从海外驶来的货轮缓缓靠泊福州港江阴港区。“下一站开往厦门港,货物主要是服装鞋帽原材料和家具。”江阴码头操作部副经理苏兴孝介绍,目前该港区航线已达61条,其中“丝路海运”航线11条。 福建加快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开通了至欧美的洲际货运航线,中欧(厦门)班列稳定开行,截至今年上半年,班列已累计发运1263列,货值达312.03亿元。 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福建自贸试验区“走出去”投资兴业。“项目推进过程中,福州片区管委会为我们提供了周到而专业的服务,在项目增资备案、扶持资金申报、风险防范等方面给予指导。”福建佳和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培奎说。 今年6月,厦门一家跨境电商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而被冻结资金。“经调查核实,企业并没有侵权,我们随即利用涉外法律服务网络向法院提交答辩并申请听证,1个月内就帮助企业解冻了资金。”盈科海丝国际法律服务中心负责人薛妮说。 围绕贸易争端、法律纠纷等风险,2021年,厦门片区启动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截至目前,海丝中央法务区已线下集聚法务、泛法务和法务科技企业1260余家,线上联通各类法务机构2500余家,构建起“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海事争端解决体系,受理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事海事案件1300余件、标的金额超100亿元。


链博会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从《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民健康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 今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健康生活链将作为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的五大链条之一,展示大健康产业关键环节的产品和技术以及中医保健等传统特色产业,按照人的生命阶段呈现从出生到养老的完整健康产业链条,促进大健康领域各产业间融合发展,是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健康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方向明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健康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健康生活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首届链博会设置健康生活链,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健康、预防保健以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而且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在孕产婴儿健康、个人营养保健、老年康养照护等多个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加精准的健康支持。 对“链”上参展企业而言,方向明认为,首届链博会将汇集来自全球的专业采购商和观众,为参展企业搭建展示其在健康生活领域最新产品、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平台,有助于吸引潜在客户、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关注。 “此外,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企业、专家以及政府代表可以在链博会上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发展机遇,参展企业可借此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技术发展以及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自身战略和发展方向。”方向明说。 大健康产业作为涵盖医疗、健康保健、医药制造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产业,旨在提升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当前,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生物信息等新兴技术在大健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医疗诊断到个人健康管理,科技正在改变传统医疗和保健方式。例如,在远程医疗和数字健康的快速发展下,患者可以通过视频会诊、医疗app等方式获取医疗服务;健康监测设备和智能穿戴设备也在普及,帮助人们管理健康;通过分析个体基因信息,可以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等。 在方向明看来,首届链博会所设置的健康生活链致力于打造创新驱动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和全生态圈平台,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首先,大健康产业各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在链博会上交流技术、分享经验,有助于促进跨领域合作,推动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其次,通过不同企业与潜在客户、合作伙伴的接触,市场新需求有机会被深入洞察,有利于推动大健康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再次,链博会对健康生活理念的宣传可以引导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预防保健等方面,从而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推动健康观念的普及,为大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源动力。


中国与尼加拉瓜正式签署自贸协定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谢希瑶)8月3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尼加拉瓜总统投资、贸易和国际合作顾问劳雷亚诺分别在北京和马那瓜代表中尼两国政府,通过视频方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加拉瓜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协定创造了多个“首次”。 中尼自贸协定涵盖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规则等领域,包括序言和22个章节。通过自贸协定,两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准入等领域将实现高水平相互开放。 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中尼自贸协定创造了多个“首次”。例如,中方首次签署以负面清单方式开放跨境服务贸易(含金融服务)和投资的自贸协定;双方就商务人员往来达成较高水平安排,首次就商务人员的父母随行居留相互作出承诺;协定首次纳入数字经济章节;双方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章节合作条款中纳入计量标准领域合作,这在中国与拉美国家自贸协定中尚属首次。货物贸易关税减让方面,中尼双方最终零关税产品占总体税目比例均超过95%。其中,双方立即零关税产品占总体税目比例约为60%。 中尼自贸协定是中国对外签署的第21个自贸协定,尼加拉瓜是中国第28个自贸伙伴。中尼两国经济互补性强,贸易投资合作潜力巨大,2022年,中尼双边贸易额7.6亿美元。中国是尼加拉瓜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尼加拉瓜是中国在中美洲地区重要的经贸伙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 自贸协定的签署是中尼双边经贸关系史上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持续释放两国复交红利,进一步激发双边贸易投资合作潜力,推动中尼经贸合作提质升级,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中国与金砖成员间贸易猛增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21日报道,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金砖国家的进出口同比增长19.1%,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0.1%,提升1.6个百分点。 中国海关总署微信公号“海关发布”21日发布消息称,金砖国家机制成立以来,经贸合作持续巩固发展,推动金砖机制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重要引擎。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3.6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7%。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0.1%,提升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3万亿元,增长23.9%;进口1.15万亿元,增长14.3%。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民营企业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1.36万亿元,增长29.4%,占同期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总值的57.1%;其中,出口8626.9亿元,增长28.8%;进口4965.7亿元,增长30.5%。同期,中国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其他金砖国家分别进出口6021.1亿、4169.7亿元,分别占25.3%和17.5%。


全球需求下滑 东亚三国货币贬值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8月15日最低点触及7.3204,今年首次跌破7.3关口。14日晚间,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7.29关口,最低至7.2926,为6月30日以来首次;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于夜盘再度跌破7.26关口,最低至7.2656,亦创6月30日来新低。相比之下,美元指数却出现了明显反弹,日内涨幅超过0.5%,最高涨至103.4166。 美元对韩元突破了备受关注的技术位,为韩元进一步贬值打开了大门。韩元上周下跌了约2.5%,创下2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分析师称资金可能流出以及整体的避险情绪都是短线拖累因素。8月15日,韩元跌至短线低点1美元对1337韩元,在上周贬值基础上继续走贬。韩国友利银行预测,美国相对于韩国经济增长更快,意味着资金自然会流出,韩元对美元最低会跌至1350韩元。 8月15日,日元汇率一度贬值至1美元兑换145至145.58日元区间,创2022年11月以来近9个月低位。受日美利差扩大心理的驱使,投资者纷纷出售日元买入美元。 东亚三国货币近期竞相贬值,与中日韩近期出口下滑速度明显有关。 今年7月份,中国进出口3.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其中,出口2.02万亿元,下降9.2%;进口1.44万亿元,下降6.9%;贸易顺差5757亿元,收窄14.6%。按美元计价,今年7月份中国进出口4829.2亿美元,同比下降13.6%。其中,出口2817.6亿美元,下降14.5%;进口2011.6亿美元,下降12.4%;贸易顺差806亿美元,收窄19.4%。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韩国7月份出口额同比下降16.5%,至503.3亿美元,为连续第十个月下滑,并创下自2020年5月以来最大降幅;进口同比下降25.4%,至487.1亿美元,导致当月录得16.3亿美元贸易顺差。今年6月,日本进口金额616.01亿美元,同比下降17.62%;出口金额619.06亿美元,同比下降3.72%。自2022年4月份以来,日本对外出口已经连续15个月下降。 东亚三国出口明显疲软,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全球商品需求下降明显。据日本海事中心称,进入2023年以来,从亚洲发往美国的海运集装箱数量一度同比下降20%至30%。原因有多方面所致,一是如某大型集装箱运输公司表示,需求虽然存在,但零售商的过剩库存尚未消化,不足以推动新的增产和运输;二是美国标普全球大宗商品公司海运分析调查专家指出,新冠疫情结束使人们的消费模式由商品转向旅行等服务业,这对当前商品需求影响较大;三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持续收紧导致全球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无奈地被动追随,尤其是在不少经济体连续加息力量的推动下,全球企业生产与私人消费的成本显著增加,与出口直接联动的外部需求因此受到抑制。据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认为,下半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美联储很可能会调整其加息步伐,美元指数的走向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总需求仍将持续收缩。如果下半年全球总需求下滑,那么出口贸易仍将出现低迷趋势。 汇率变动往往对一国的出口贸易产生重要调节作用,本币贬值有利于改善与促进出口,近期东亚三国货币竞相贬值也在情理之中。 日韩在国内消费不景气的趋势下,选择放松货币政策是维持国内经济稳定的必要手段,由此可以看见,为改善汇率而收紧货币政策还是为维护经济增长而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宽松,日本与韩国坚定地选择了后者。跳出东亚的经济范畴而放眼整个亚洲经济,会发现今年以来几乎所有亚洲国家货币与中日韩货币一样都出现了不小的贬值幅度。 从目前来看,全球商品需求不足趋势仍将延续,以及美国7月通胀数据出现反弹,可能扰动美联储货币政策实施节奏,美元指数近期持续上涨也与之有关。在多方因素共振下,东亚货币汇率走势仍待观察。


中哈两国挖掘潜力共建跨境贸易供应链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10个年头,哈中两国间的贸易额也达到了创纪录水平,去年超过了240亿美元。”在深圳市跨境电商供应链服务协会、哈萨克斯坦中国贸易促进协会和跨播集团8月14日联合主办的哈萨克斯坦—中国商业交流论坛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副总理兼贸易和一体化部部长朱曼哈林·塞热克表示,哈中两国在贸易、投资、交通和物流等多个领域存在巨大合作潜力,希望双方建立长期互利关系。 哈萨克斯坦正持续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朱曼哈林·塞热克谈道,哈萨克斯坦不仅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更是建立了众多运输中心和物流仓库中心,以数字赋能交通走廊;哈萨克斯坦阿塔梅肯企业家商会主席巴塔洛夫·雷姆贝克则表示,推动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往来是哈中双方共同的愿景与合作目标,哈萨克斯坦政府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便利措施,并制定了进一步提高合作水平的大计划,欢迎中国企业去哈萨克斯坦投资兴业。 农业作为哈萨克斯坦主要产业之一,是其开展对外合作的关键一环。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农业部部长卡拉舒克耶夫·埃尔博尔介绍,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使用率低,面粉出口占世界主要地位。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不断完善农业投资政策,提供了有利的营商条件和一系列国家支持措施,与中国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期待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及贸易领域的中国企业赴哈开展合作项目。 此外,随着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一支支“钢铁驼队”满载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中国企业正以物流为支撑,以跨境电商为手段与世界各国的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跨境贸易供应链,而哈萨克斯坦市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跨境电商已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哈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 “中哈两国在跨境电商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共享技术、资源和信息,促进双边电商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深圳市跨境电商供应链服务协会秘书长高长春表示,在服务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走出去”的同时,协会也希望助力更多的哈方企业“走进来”,加入中国市场,实现品牌全球化。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贸易促进协会会长哈纳特·拜赛克看来,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多重独特优势,如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也是支持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第一梯队国家,还与中国共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一个实体平台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他表示,哈萨克斯坦中国贸易促进协会愿意成为哈中经贸合作的友谊之桥,促进两国企业在跨境电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跨播集团CEO吴政霖认为,哈萨克斯坦目前拥有开展跨境直播业务最佳的历史契机,物流、关税、仓库和人才等方面的发展都为跨境直播提供了优势。他介绍道,区别于传统贸易商,全平台跨境直播能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哈萨克斯坦的特色产品,也会把全世界的产品通过全平台跨境直播展示给哈萨克斯坦人民。 “跨播集团即将在哈萨克斯坦设立运营中心,为哈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加速进出口贸易递增,为中哈两国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吴政霖称。 为进一步深化中哈经贸合作关系,促进双方贸易投资往来,高长春建议,中哈两国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强交流互鉴,拓宽合作领域,如持续推动在数字经济、物流、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国际贸易规则的遵守和维护,共同打造一个公平透明、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


搭建中拉合作平台 共享世界发展机遇

7月24日,《中国贸易报》记者从第十六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推介会暨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宣介活动现场获悉,本届高峰会将于11月2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 据了解,本届高峰会由中国贸促会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贸促会与中国国际商会共同承办。高峰会以“开放创新、共享发展”为主题,设置开幕式、全体会议、平行会议、欢迎晚宴暨交旗仪式等主要环节,同时还将举办贸促机构圆桌会、智库合作论坛、企业对接、精品展览、参观考察等一系列配套活动。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表示,近年来,中拉经贸合作全面发展,双方在贸易、投资、承包工程等方面合作成果斐然。目前,中国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拉美已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和承包工程第三大市场。“我们希望通过第十六届高峰会的举办,进一步深化中拉经贸合作共识,挖掘中拉经贸合作潜力,推动双方务实合作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贸促会主任郭怀刚介绍,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高级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推动中拉合作有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拥有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大市场,国际高端要素聚集,科技人才集聚。这将有利于促进中拉经贸合作向更快领域扩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驻华使团团长、乌拉圭驻华大使卢格里斯表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与中国在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有着非常深厚的合作关系,应当继续维持这些领域的合作动力。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驻华使团始终愿意与中国企业开展沟通与交流,将拉美企业代入中国,让他们感受这里友好的营商环境的同时捕捉商机,也愿意将中国的企业带到拉美地区为双方的经贸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近年来随着中拉经贸交流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农业经贸、文化旅游、绿色经济等领域有望成为双方合作新的亮点。作为本届峰会的举办城市,北京在上述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拉经贸交流中的作用也正与日俱增。 当前,拉美各国政府正在致力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北京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在数字基建领域具有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可为拉美提供优质的数字基建服务。拉美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子商务市场之一,中拉数字基建的发展将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极大便利,促进中拉跨境电子商务及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双边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通道。 拉美耕地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尤其南美洲国家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提供了全球25%的粮食、34%的油料作物、25%的水果、31%的肉类和24%的牛奶。北京正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对优质农产品有着旺盛需求,北京企业对拉美农业领域投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拉美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资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广阔。绿色能源产业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整体技术水平与产业化能力全国领先,与拉美开展绿色低碳转型领域合作具有良好基础。拉美各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潜力也十分可观,越来越多中国汽车厂商在拉美选址设厂,双方汽车产业链合作持续深化。北京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应用中心,可以为中拉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提供优越条件。 在当天的链博会推荐环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舜杰表示,中国与拉美各国农业供应链合作的韧性很强。中国的资本、市场、技术和管理与拉美地区的农业自然环境优势相结合,可以极大推动拉美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港口贸易加工区、运输物流的发展。当前,中国已迈入大健康时代,中国消费者非常强调食品的安全、安心,关注健康领域的消费。拉美各国都非常重视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与中国的新消费价值观非常契合。拉美国家的农业、畜牧业和食品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扩大中国市场。相关拉美企业在链博会上可以通过展示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获得更多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据了解,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于2007年由中国贸促会倡导创立,是中国首个面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经贸合作促进机制性平台,2015年成为中国—拉美共体论坛框架下经贸领域分论坛。高峰会在中国与拉美国家轮流举办,迄今已在中国、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乌拉圭、巴拿马、厄瓜多尔举办了十五届,被誉为中拉务实合作的旗舰品牌。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由中国贸促会主办,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也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若干措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为更高水平开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若干措施》聚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风险防控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试点措施和风险防控举措。 一是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包括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对暂时出境修理后复运进入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航空器和船舶免征关税、特定货物临时入境暂不缴纳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预裁定有效期届满前从速对展期申请作出决定、对进口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符合的相关标准实施供方自我声明等措施。 二是推进服务贸易自由便利。包括按照内外一致原则金融管理部门于120天内就金融机构申请开展相关金融服务作出决定、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类的新金融服务、相关企业和个人可依法跨境购买一定种类的境外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境外专业人员能力评价评估工作程序等措施。 三是便利商务人员临时入境。包括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内部调动专家的随行配偶和家属享有与该专家相同的入境和临时停留期限、放宽相关外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随行配偶和家属入境和临时停留期限等措施。 四是促进数字贸易健康发展。包括健全完善线上商业活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要求转让或获取大众市场软件源代码作为进口销售的条件等措施。 五是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包括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环境保护等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 六是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制度。包括建立健全重大风险识别及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健全安全评估机制、强化风险防范化解、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等措施。


累计增长超20倍!中国-非洲贸易指数首次对外发布

6月29日,海关总署在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期间,首次发布“中国-非洲贸易指数”。该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值100点,2022年达到990.55点,呈现快速向好发展趋势,不断攀上新的高度。同期,中国对非洲进出口值由不足1000亿元攀升至1.88万亿元人民币,累计增长超20倍,年均增速达17.7%。中国连续14年稳居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今年前5个月,中非贸易延续良好势头,进出口值8223.2亿元,同比增长16.4%。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中国-非洲贸易指数”的编制和常态化发布,可以客观反映我国与非洲货物贸易的现实状况、发展潜力等,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经贸往来发挥积极作用。 2000年以来,中国-非洲贸易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升。“中国-非洲贸易指数”准确捕捉和反映了中非贸易发展的走势特点: 贸易规模不断攀升。中非贸易规模指标走势不断向好,2022年指数达到1855.16,当年中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1.88万亿元的历史高位,同比增长14.5%。 贸易联系愈发紧密。中非贸易密切指标波动上行,最高点为2021年的293.05,2022年微降至286.8。2022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4.6%,非洲对中国出口占非洲出口总额近15%,中国为非洲最大出口目的国。 贸易结构亮点纷呈。贸易结构指标整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达到143.69。中国对非洲出口主要产品集中在机电产品、劳密产品和钢材等,中国自非洲进口的主要产品是能源、金属矿砂和农产品等。 贸易潜力持续增大。贸易潜力指标始终保持上升趋势,2022年达到761.04。中国与非洲经济发展活跃,经贸合作日益紧密,中国需要更多的“非洲产”,非洲也需要更多的“中国造”,双边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中国与非洲贸易活力指标保持了良好增长趋势,2022年达到833.11。从企业进出口规模看,大型企业进出口值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约为90%;小型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约10倍,从2000年的1万余家增长至目前的10万余家。 吕大良介绍,“中国-非洲贸易指数”全方位展示中国-非洲贸易发展成就,将历久弥坚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鲜明熔铸在持续上扬的经贸曲线之中。作为中非贸易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将为政府部门制定完善贸易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广大进出口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助力中非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央行降息10基点

在本周意外下调逆回购利率后,周四中国央行如预期跟进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中国5月经济数据继续走弱,政策制定者试图通过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为复苏添火助力。 根据中国央行公告,今日开展了2370亿元人民币1年期MLF操作,利率从2.75%下调至2.65%。 本周二央行先后将逆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调10个基点,市场预期下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亦会跟随走低。MLF降息后很快出炉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复苏动能趋弱。 青年失业率20%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上月放缓至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按年增速均低于预估,房地产投资进一步恶化。 此外,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进一步走高至20.8%。统计局称国内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 “(MLF降息)这个信号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政策方向的逆转,”百达财富管理亚洲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陈东(译音)表示,“现在政策制定者必须加大油门。短期内,我们需要持续的货币和财政支持。 中国经济今年二季度已经显现出复苏乏力的迹象。此前彭博报道,中国政府据悉正考虑出台包括降息在内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央行净投放217亿 美联储隔夜宣布6月暂停升息,以评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中国央行果断先手降息加码刺激力度,向市场释放了维稳经济的明确信号。 本月MLF到期规模有2000亿元(约1176亿令吉),据此计算,央行通过MLF口径净投放370亿元(约217亿令吉)。央行今日同时开展20亿元(约11.7亿令吉)7天期逆回购操作,持平当日到期量。 “MLF降息符合预期并不意外。”澳纽银行资深中国策略师邢兆鹏表示,370亿元的净投放表明中国央行加大了对信贷增长的支持力度,短期内整体流动性仍然充足,我们不担心季末的需求。


全球最大自贸区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6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标志着RCEP对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商务部表示,RCEP区域总人口、GDP总值、货物贸易金额均占全球比重约30%,协定对15方全面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实施以来成效初步显现 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共同签署RCEP,并推动协定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RCEP实施以来,成效初步显现—— 各成员间货物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区域内贸易成为稳定和拉动各成员对外贸易增长的关键力量。受益于RCEP生效实施释放的积极信号,本地区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的热点区域,大多数成员利用外资呈现积极上升态势,区域整体吸引绿地投资增势强劲。 RCEP实施为我国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贸易看,2022年,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2.9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8%。2023年1—4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为4.12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0.9%。从吸引外资看,2022年,我国实际利用RCEP其他成员投资额235.3亿美元,同比增长23.1%。2023年1—4月,我国实际利用RCEP其他成员投资额近8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3.7%。 RCEP为我国广大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和实惠。RCEP叠加我国和RCEP其他成员已生效的双边自贸协定,为企业更好享惠创造了良好条件,帮助企业降低了贸易成本。2022年,我国企业在RCEP项下享惠出口货值2353亿元人民币,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15.8亿元;享惠进口货值653亿元,减让税款15.5亿元。2023年一季度,我国企业在RCEP项下享惠出口货值622.9亿元,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9.3亿元;享惠进口货值182.5亿元,减让税款4.8亿元。 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随着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中国将与菲律宾相互实施RCEP关税减让。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的公告,自2023年6月2日起,对原产于菲律宾的部分进口货物实施RCEP东盟成员国所适用的协定税率,后续年度税率自当年1月1日起实施。 “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后,预计可为我们菲律宾的客户每年节省将近百万元进口关税。”山东英科环保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专员王蓓蓓说,“这大大提升了我们产品在菲律宾市场的竞争力,国外客户正在积极下单,我们对东南亚市场更有信心了。” 业内人士认为,包括中国、菲律宾在内,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推动15方在货物、服务和投资等方面履行开放承诺,叠加各领域高水平规则,将极大促进区域内原材料、产品、技术、人才、资本、信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逐步形成更加繁荣的区域一体化大市场,促进成员国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 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表示,RCEP的全面生效为我国与成员方扩大货物贸易创造了更有利条件,还将带动相应的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营商环境的提升。持续推动高质量实施RCEP,将有利于深入推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有利于地方、产业和企业拓展国际经贸合作新空间,有利于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用好用足协定政策红利 RCEP已对所有签署国全面生效,如何让地方、产业和企业用好用足协定政策红利? “我们将指导地方落实好《关于高质量实施RCEP的指导意见》,把握RCEP渐进开放过程,逐步全面发挥协定的经济效应。”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说,将进一步加强RCEP专题培训,在前两年已举办13期培训基础上,聚焦石化、机电、轻纺、汽车等具体产业深入开展RCEP稳链固链专题培训。鼓励地方和行业开展更加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企业充分理解、用好协定政策红利。 RCEP生效实施以来,不少地方形成了很多创新举措和成果,包括高标准落实RCEP贸易便利化措施,推进实施快运和易腐货物6小时通关;积极打造线上RCEP智能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广原产地证书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助力企业高效享惠;开拓和增加面向RCEP成员方向的外贸班轮、空运航线、铁路货运班列和站点,增强口岸通关效率和通行能力。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梳理总结各地在对接RCEP、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投资合作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利用RCEP经典案例,不断提升协定利用率和利用水平。同时,在前期优化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功能基础上,持续为企业提供RCEP政策咨询和答疑服务。积极推动成员间产品和服务标准规制的协调对接,务实推进地区合格评定互认合作,为RCEP高质量实施创造更好条件,带动地方和企业更加充分融入RCEP大市场,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

外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确保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目标任务,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贸易促进拓展市场 (一)优化重点展会供采对接。推动国内线下展会全面恢复。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支持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优化展区设置和参展企业结构,常态化运营线上平台。各地方和贸促机构、商协会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展会的支持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持续培育境外自办展会、扩大办展规模。 (二)便利跨境商务人员往来。加强对外沟通,提高APEC商务旅行卡办理效率,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其他国家畅通我商务人员申办签证渠道、提高办理效率。继续为境外客商办理来华签证提供便利。研究优化远端检测措施。尽快推进国际客运航班特别是国内重点航空枢纽的国际客运航班稳妥有序恢复,推动中外航空公司复航增班,更好为商务人员往来提供航空运输保障。 (三)加强拓市场服务保障。我驻外使领馆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推介重点展会等举措,创造更多贸易机会,加大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开拓市场的支持力度。发挥贸促机构驻外代表处作用,做好信息咨询、企业对接、商事法律等方面服务。发布相关国别贸易指南,想方设法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支持外贸大省发挥好稳外贸主力军作用。 二、稳定和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 (四)培育汽车出口优势。各地方、商协会组织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直客对接,引导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中长期协议。鼓励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汽车企业在海外提供金融支持。各地方进一步支持汽车企业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提升在海外开展品牌宣传、展示销售、售后服务方面的能力。 (五)提升大型成套设备企业的国际合作水平。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更好服务大型成套设备项目。金融机构在加强风险防控基础上,统筹考虑项目具体情况,保障大型成套设备项目合理资金需求。鼓励各地方通过开展招聘服务等方式,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确保履约交付,推动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六)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加快修订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进一步提高进口贴息政策精准性,引导企业扩大国内短缺的先进技术设备进口。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七)用足用好中央财政资金政策。开展第二批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工作。研究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二期。 (八)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分支机构在贸易融资、结算等业务方面的服务能力。鼓励银行和保险机构扩大保单融资增信合作,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增信支持力度。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加大资源倾斜,积极满足中小微企业外贸融资需求。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 (九)更好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加大对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加快拓展产业链承保,进一步扩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承保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 (十)优化跨境结算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完善外汇衍生品和跨境人民币业务,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更好满足外贸企业汇率避险和跨境人民币结算需求。支持各地方加强政策宣介、优化公共服务,推动银企精准对接、企业充分享惠。 四、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十一)稳定和提升加工贸易。强化用工、用能、信贷等要素保障,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梯度转移,促进加工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新认定一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办好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支持东中西部产业交流对接。加快推进一批“两头在外”重点保税维修试点项目落地,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 (十二)完善边境贸易支持政策。做大沿边省份对外贸易。有力有序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工作。探索建设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数据监测平台。修订出台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优化边民互市贸易多元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增加自周边国家进口。 (十三)推进贸易数字化。支持大型外贸企业运用新技术自建数字平台,培育服务中小微外贸企业的第三方综合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发展,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充分发挥先行示范效应,适时总结发展经验。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2023—2025年每年遴选5—10个数字化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并推广应用。 (十四)发展绿色贸易。指导商协会等行业组织制订外贸产品绿色低碳标准,支持相关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培训,增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和能力。 (十五)推动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支持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培育自主品牌。鼓励各地方结合产业和禀赋优势,创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带动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出口。加快出台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引导跨境电商企业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并发挥好其作用,指导企业用好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相关税收政策措施。持续完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考核评估机制,做好评估结果应用,充分发挥优秀试点示范引领作用。 五、优化外贸发展环境 (十六)妥善应对国外不合理贸易限制措施。加强对地方和外贸企业的培训指导,对受影响的重点实体帮扶纾困。发挥好预警体系和法律服务机制作用,支持各级应对贸易摩擦工作站和预警点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帮助企业积极应对不合理贸易限制措施。发挥贸促机构作用,做好风险评估和排查。 (十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入推进“单一窗口”建设,扩大“联动接卸”、“船边直提”等措施应用范围,提高货物流转效率。稳步实施多元化税收担保,助力企业减负增效。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用培育力度,使更多符合认证标准的外贸企业成为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进一步便利出口退税办理,推动实现出口退税申报报关单、发票“免填报”,更好服务广大外贸企业。各地方做好供需对接和统筹调度,健全应急运力储备,完善应急预案,保障外贸货物高效畅通运输。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强化疏导分流、补齐通道短板、提升口岸过货能力。 (十八)更好发挥自由贸易协定效能。高质量实施已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编发重点行业应用指南,深入开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专题培训,组织论坛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地方和企业经验分享,提高对企业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由贸易协定的综合利用率。鼓励和指导地方组织面向RCEP等自由贸易伙伴的贸易促进活动。 六、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方、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工作,全力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目标任务。鼓励各地方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增强政策协同效应。商务部要会同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跟踪外贸运行情况,分析形势变化,针对不同领域实际问题,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协作配合和政策指导,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向世界发出“邀请函” 横琴开启全球招商

2023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球招商推介会9日举行,邀请全球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横琴。来自中国、法国、葡萄牙、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00名代表参会。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主任李伟农表示,本次全球招商推介会是面向全球企业家展示合作区发展成效的重要窗口,更是合作区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郑重宣示。 参会的葡萄牙企业好利安已经在澳门经营40年,该公司首席财务官安东尼奥·阿尔梅达说,他看好横琴未来的发展。 “我第一次来到横琴,这里先进的基础设施、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市场机遇让我印象深刻。”阿尔梅达说。 本次推介会还进行了“全球招商合伙人”和“全球招商大使”的授牌仪式,选聘普华永道等四家公司和机构担任合作区“全球招商合伙人”,选聘新加坡中小企业协会主席阿布巴卡等三名代表为合作区“全球招商大使”。 “这里有着世界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还有出色的地理区位优势,加上政策的红利,我认为横琴拥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阿布巴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