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体复苏步伐各异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21日发布《2022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表示,由于全球风险上升,下调今年亚洲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从陆续公布的经济数据看,亚洲经济体表现差异较大,面临多重风险挑战,但总体表现仍将好于欧美。 增长预期被下调 21日,亚行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4.3%和4.9%。不包含中国在内的亚洲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预计今明两年分别将增长5.3%。再次下调经济增长预测的原因是这些经济体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包括各大央行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乌克兰危机陷入拉锯战引发严重后果等因素。 亚行还将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今明两年的通胀预期分别上调至4.5%和4.0%,主要由于供应中断继续推高粮食和燃料价格。但该地区的通胀率仍低于其他地区。 今年4月,亚行曾将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2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至5.2%,低于去年的6.9%。在7月的补充报告中,亚行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又下调至4.6%,并将该地区今年的通胀率预测从3.7%上调至4.2%。9月的更新再次下调了此前的经济增长预期,并上调了今年的通胀预期。 尽管如此,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表现仍将远远好于欧美经济体的表现。亚行预计,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仅增长1.9%和1.0%,日本经济将受累于供应链受到干扰、推迟恢复海外游客入境以及出口疲软。该行预计,2022年日本、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1.4%、1.6%和2.5%。 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表示,“应该强调的是,尽管我们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但我们仍预计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4.3%,在当前全球形势下,这比世界其他地区要好得多。” 从亚洲不同地区的发展中经济体情况来看,亚行将印度的增长预期从7.5%调降至7.0%,将东南亚地区今年的增长预期调高至5.1%。但考虑到全球需求前景走弱,相应下调了东南亚地区明年的预测值。2022年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经济也将向好,预计今年增速为3.9%。而由于旅游业不断摆脱疫情困扰恢复重振,预计太平洋地区经济体将增长4.7%。 经济走势面临“危”与“机” 亚行的报告分析了影响今年亚洲经济体复苏的多重因素。 有利的方面来看,在疫苗接种力度不断加大和新冠肺炎病死率逐步下降等利好因素的加持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继续放松疫情限制措施,国内消费支出和投资将推动经济增长。 不利的方面来看,乌克兰危机持续加剧了全球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中断恶化,能源和粮食市场动荡不安。美欧采取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抑制了全球需求,扰乱了金融市场。 从数据来看,积极的方面,8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并创出2020年7月以来的新低,表明全球经济复苏动能继续趋弱。但亚洲制造业PMI在连续2个月下降后,与上月持平,为50.7,呈现缓中趋稳走势。同期欧洲制造业PMI为49.5,连续7个月环比下降。美国该指数也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亚洲制造业仍显示出一定的韧性,但各国情况不同。越南、泰国和印尼制造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日本和韩国的新订单指数仍在50以下。 受美联储激进紧缩措施的影响,一些货币大幅贬值。一些国家为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出现下降。据渣打银行的数据,除中国以外的亚洲新兴市场外汇储备已降至仅能满足约7个月进口需求的水平,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目前印度、印尼、菲律宾和韩国的外汇储备分别约可满足9个月、6个月、8个月和7个月的进口需求。 据报道,今年印度和泰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分别减少了约810亿美元和320亿美元。韩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分别减少了270亿、130亿和90亿美元。 亚洲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差异也十分明显。21日在亚行总部举办的“亚洲影响”系列网络研讨会上,亚行宏观经济研究和地区合作部门负责人Abdul Abiad给出的国别数据显示,通胀最严重的斯里兰卡6月通胀率高达66.7%,老挝通胀率也达到了25.6%。越南、马来西亚、印尼、中国的通胀控制较好,通胀率都在5%以下。从地区来看,南亚的通胀上涨最快。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持续复苏,但也面临巨大风险,”朴之水表示,“世界经济深陷低迷,将严重削弱对该地区出口的需求。发达经济体超出预期的货币紧缩政策可能会导致金融不稳定。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需对这些风险保持警惕,采取必要措施,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控制住通货膨胀。” 多因素支撑中国经济走稳 在《2022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中国章节内,亚行表示,中国经济今年将承压并出现温和的增长回落,预计明年经济增速将比今年有所提高。 在发布会上,亚行经济部主任裴德铭分析了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今年上半年中国工业表现较为平稳,在下降后很快出现回升;此外出口相较进口而言更具韧性;主要由基础设施拉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月度通胀率处于良好水平。受到疫情多点散发的影响,消费有所回落。 亚行表示,中国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大多来自外部,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可能抑制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势头,短期供不应求或运输瓶颈将造成全球价值链承压。 裴德铭认为,几大驱动因素对下半年中国经济走稳将产生积极影响:居民消费在逐渐恢复,下半年基础设施投资有望增加,财政支出也有可能增加。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代理首席代表张皓预计,随着居民需求的逐步改善和服务业的同步复苏,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所回升。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人民币汇率逼近7元时代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正逼近7元时代。人民币会否“破7”引发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2年9月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160元,较上一交易日下调64个基点。 此外,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6.97元关口,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6.99元关口,距离“破7”近在咫尺。 人民币汇率为何贬值? 人民币汇率回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近期主要是跟美国加码货币政策调整有关。 数据显示,美元今年以来升值了14.6%,在美元升值背景下,SDR篮子里其他储备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贬值,1-8月欧元贬值了12%,英镑贬值了14%,日元贬值了17%,人民币贬值8%。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表示,受美联储将继续加息进程以及欧元疲软等因素影响,外部美元指数持续走高,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调整压力。 但是和其他非美元货币相比,人民币贬值幅度是最小的。央行副行长刘国强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人民币贬值相对较小,而且在SDR篮子里,应该说人民币除了对美元贬值以外,对非美元货币都是升值的,而不是说对SDR篮子其他货币也是贬值的。在SDR货币篮子里,一个基本情况是美元升值了,人民币也升值了,但美元的升值幅度比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要大一些。所以,人民币并没有出现全面的贬值。 人民币贬值有何影响? 一般而言,人民币贬值后,出国留学、购物等会增加成本,同时进口会承压,但对于出口是一种利好。 海关总署7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7.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其中,出口15.48万亿元,增长14.2%;进口11.82万亿元,增长5.2%。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中新财经表示,本币贬值有助于出口企业增加出口收入,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不过,人民币汇率贬值也是一把双刃剑。出口企业靠人民币汇率贬值增加了收入,但如果使用过多的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很可能也会因为人民币汇率贬值而增加支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中新财经表示,对中国的进出口外贸企业来说,不要对赌人民币的升贬,是要做好汇率风险的管理,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人民币是否“破7”?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目前市场普遍关心的是是否会跌破7这一整数关口。 中信建投指出,在人民币与美元联动性明显增强的背景下,分析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更多取决于美元指数。因此,人民币有贬值乃至“破7”压力,但本轮贬值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不强,预期亦不会显著弱化。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本轮人民币汇率有“破7”的可能性。相对于美元位置而言,当前人民币汇率所处点位仍然明显偏强。但人民币汇率的点位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形势是否平稳才是问题的本质。经过2019年8月和2020年初的两轮人民币“破7”又归复,7这个点位本身并不易引起所谓超调。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认为,人民币长期的趋势应该是明确的,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这是长期趋势。但是短期内应该是这样的,双向波动是一种常态,有双向波动,不会出现“单边市”,但是汇率的点位是测不准的,大家不要去赌某个点。合理均衡、基本稳定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们也有实力支撑,我觉得不会出事,也不允许出事。 若“破7”该如何看? 事实上,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在2019年和2020年曾出现过“破7”。 2019年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回应人民币“破7”时曾表示,人民币汇率“破7”,这个“7”不是年龄,过去就回不来了,也不是堤坝,一旦被冲破大水就会一泻千里;“7”更像水库的水位,丰水期的时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时候又会降下来,有涨有落,都是正常的。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应该平常心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宽幅震荡行情,现在,不论政府还是市场,对于汇率双向波动、宽幅震荡的容忍度和适应性都大大增强。 自9月15日起,央行将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两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8%下调至6%。这是今年第二次外汇“降准”。专家认为,央行此举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有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避免出现非理性的超调。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全球经济进入“大波动”新时代

“大缓和”是否让位于“大波动”?高通胀需强有力的政策回应。8月27日,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成员伊莎贝尔·施纳贝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发表重要讲话,主题为“疫情后的政策展望”。施纳贝尔指出,新冠疫情以及俄乌战争是否预示着宏观经济稳定的转折点,即“大缓和”是否会让位于“大波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未来几年,疫情和俄乌战争将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空前增加;另一方面,各国央行为应对高通胀作出的决定,可以减轻和限制这些冲击带来的最终影响。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初晓分析伊莎贝尔·施纳贝尔讲话内容后点评,从全球化向逆全球化转型期间,世界经济及相关要素的波动将进一步加大,以及通胀的全球化使各国央行更难以控制价格波动。 “大波动”的新时代 第一,疫情和俄乌战争的特殊影响促使欧元区通胀率空前高涨。过去两年,欧元区的产出增长波动幅度约为2009年大衰退高峰期的5倍,通货膨胀波动率飙升至超过1970年的水平。一旦疫情和俄乌战争的特殊影响从数据中消失,产出和通胀波动必然下降。第二,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外部冲击影响—更大、更持久、更频繁。气候变化是一个主要驱动因素。近年来,极端和破坏性天气事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正在急剧上升,致使全球经济面临更大的产出和通胀波动。2022年夏天,欧盟正遭受史上最严重的干旱,近2/3的地区处于警戒或警告状态。第三,波动性下降的两个基本稳定力量受到影响——全球化和弹性能源供应,加剧未来的不稳定性。一方面,全球化发挥巨大的减震器作用。自198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不仅增加了劳动供应,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即使在需求旺盛时期,也很少实现对价格和工资施加持续的上行压力。 然而,在疫情期间,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意味着全球生产的重复和低效,各国对国内生产的逐渐依赖,或将使各国在未来发展中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而非减少冲击。另一方面,弹性能源供应在未来几年吸收冲击的能力也将减弱。可再生能源还没得到广泛利用,绿色转型和俄乌战争将持久使能源变得更加稀缺和昂贵。短期而言,能源短缺迫使政府对各国生产和消费环节进行“痛苦调整”;长期而言,虽然各国生产向环保技术转变以减轻能源短缺压力,但转型期间将会进一步扩大能源冲击。 宏观政策要出力 如果造成“大缓和”的因素有所消退,合理的政策在确保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变得更加重要。第一,财政政策将在增强经济韧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国政府需要调整财政政策,以应对长期潜在产出增长放缓的风险。由于债务与GDP的比率处于或接近历史高位,财政支出应侧重于保护社会凝聚力和促进生产性和绿色投资,这将有助于确保长期发展并重建缓冲未来冲击所需的财政空间。第二,货币政策需要保护价格稳定。40年来,央行首次需要证明保护价格稳定的决心。疫情和战争导致大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急剧上升,央行可以采取两条路径来应对当前的高通胀:一条是谨慎的路径。这与货币政策是应对供应冲击的“错误良药”观点一致;另一条道路是应对决心。央行应加强对当前通胀的反应,即使面临增长放缓和失业率上升的风险,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可将经济低速的风险降至最低。 通胀成头号敌人 通胀持续存在的不确定性、央行信誉的威胁以及行动太晚的潜在成本,需要央行对于高通胀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回应。第一,通胀持续存在不确定性,行动越犹豫,通胀越难以控制。当通胀持续程度不确定时,最优政策规定对通胀偏离目标的情况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以降低通胀长期居高不下的风险。这种情况下,通胀是由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关紧要的,如果央行低估了通胀的持续性,且因此缓慢地调整货币政策,通胀成本或将骤增。第二,通胀预期脱锚风险正在上升,央行信誉受到威胁。对于独立的中央银行而言,建立和维持自身信任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未能兑现这种信任可能带来巨大的政治成本。一方面,欧元区通胀预期创新高。疫情期间,欧元区平均长期通胀的预期逐渐偏离2%的既定目标,7月该比率为2.2%,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央行需要减少对稳定产出的重视。政策制定者不应在通胀压力可能出现转变的迹象时就停下来,例如供应链中断的缓解,相反,他们需要表明强烈决心让通胀迅速回到目标水平。第三,行动太晚的潜在成本,央行或将面临更大的牺牲。一是经济体对利率的敏感性降低。这意味着通胀预期下降需要更多地推出紧缩的货币政策。二是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更加平坦。在疫情之前,平坦的菲利普斯曲线意味着央行可以在通胀压力出现之前允许经济过热;现如今,平坦的菲利普斯曲线意味着要降低通胀,一旦通胀变得根深蒂固,可能需要更深度的收缩。三是全球经济状况与通胀的相关性日益增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即使价格能够对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化作出更强烈的反应,央行也可能面临更高的牺牲率,因为通胀的全球化使央行更难以控制价格压力。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9月1日起我国给予多哥等16国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按照《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给予最不发达国家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1年第8号),根据我国政府与有关国家政府换文规定,自2022年9月1日起,对原产于多哥、厄立特里亚、基里巴斯、吉布提、几内亚、柬埔寨、老挝、卢旺达、孟加拉、莫桑比克、尼泊尔、苏丹、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乍得和中非等16个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 2021年11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宣布,进一步扩大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输华零关税待遇的产品范围。2021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税委会公告2021年第8号,对原产于最不发达国家98%的税目产品,适用税率为零的特惠税率,适用国家和实施时间根据换文进展另行公布。 我国给予多哥等16国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有利于践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与这些国家共享市场机遇,实现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后续我国将继续根据换文进展,逐步给予所有与我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扩大非洲农产品进口 中国有行动有成效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尼日利亚的花生、坦桑尼亚的腰果、科特迪瓦的可可……非洲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这些特色农产品产量全球居前,且在各国出口贸易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拓展深化中非农产品经贸合作有利于推动非洲减贫惠农,助力非洲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满足中国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和启动实施的“九项工程”为中非关系发展,以及农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在贸易合作之外,中国还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非建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加强对非农业投资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农业合作,加速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中非农业合作格局。 对深化合作饱含期待 “九项工程”中的贸易促进工程明确提出,中国将为非洲农产品输华建立“绿色通道”,加快推动检疫准入程序,进一步扩大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输华零关税待遇的产品范围,并将提供贸易融资支持非洲出口。 中国积极扩大非洲农产品市场准入。今年以来,卢旺达甜叶菊、南非鲜梨和肯尼亚野生水产品等相继获得对华出口许可。 “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二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国。”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曹德荣日前在长沙出席非洲农产品进口论坛时介绍道,2021年,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50.3亿美元,同比增长18.23%,创历史纪录。 非洲农产品进口论坛由商务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商务厅、食土商会和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联合承办。在本次论坛上,不少与会的非方嘉宾对中非农产品合作表达了高度赞赏,并期盼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 中国是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南非也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南非的橙子、坚果、红酒和牛肉等农产品对华出口稳步增长。中国对南非优质农产品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去年8月份和今年2月份,中国与南非先后签署柑橘和鲜梨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表示,南非希望与中国不断深化农产品经贸合作,扩大葡萄酒、水果、坚果、肉类、渔业产品和芦荟等优质农产品对华出口,并推动鳄梨、蓝莓和蜂蜜等产品输华。 花生是塞内加尔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得益于中塞两国在花生领域开展的改良品种、提升产量和培训技术等高效务实合作,塞内加尔已成为中国进口花生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塞内加尔正在推进实施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的振兴之路。“近年来,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塞内加尔农业的产量、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了诸多发展成果。”塞内加尔农业和农村装备部部长穆萨·巴尔德在视频讲话中表示,塞方将继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对华出口。 “埃塞俄比亚农产品出口的巨大潜力有待释放。”埃塞俄比亚农业部国务部长索菲亚·卡萨表示,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花卉、水果、蔬菜和畜产品等具备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潜力,他呼吁埃中双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合作机遇。 释放潜力明方向有思路 自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国自非洲进口的农产品规模不断增长。在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看来,从非洲农产品在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和进口国别分布的角度而言,中非农产品贸易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为充分释放双边农产品贸易潜力,俞子荣建议深化中非农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确定自非重点进口农产品清单和农产品进口路线图,规划好进口农产品的具体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畅通非洲农产品进口渠道;在贸易合作之外,推动非洲农产品的本地加工,使相关产品更贴合中国市场的需求。 “非洲国家可耕地面积广、土地肥沃,可针对中国市场所需加大如咖啡、腰果等相关农产品的种植和供应。”翱兰(上海)商贸有限公司总监李卉指出,近十年来,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芝麻产量增长了3倍多,其中八九成都是供应到中国。她认为,深化中非农产品合作要不断提高非洲的农业技术水平,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作物单产,还要加强在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为非洲农产品出口提供物流支持。 此外,发挥电商优势亦可助力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非通过电商等贸易新渠道有效推动双边贸易逆势增长。如京东开设的国家馆通过打造国家名片解决了海外商品在中国消费市场存在感较弱、资源有限不足以支撑单独开设店铺的困扰,为非洲等海外特色商品打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销售通路。京东集团副总裁范磊表示,京东希望通过开设更多的非洲国家馆,将更多更好的非洲特色商品引入中国。


美国“芯片法案”扰乱全球供应链

日前,美国“芯片法案”相继在国会参众两院获得通过。这项法案经历多次修改调整,最终被命名为《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待美国总统拜登8月9日签署后正式成法。该法案总额达2800亿美元,分5年执行。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不仅试图通过投资补贴吸引半导体企业在美国本土设厂,还意图通过限制补贴资格来阻止半导体企业在中国增产。 打压中国芯片科技企业、胁迫台积电等芯片巨头赴美投资设厂、试图组建“芯片四方联盟”小圈子……美国一系列“筑墙”“脱钩”的做法,充斥着霸权逻辑和冷战思维,严重扰乱全球芯片供应链。 两党折中妥协的产物 《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长达1054页。《纽约时报》报道称,该法案融合了经济和国家安全政策的内容,旨在提升美国科技和芯片业竞争力。报道总结了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一是向半导体行业提供约527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为企业提供价值240亿美元的投资税抵免,鼓励企业在美国研发和制造芯片;二是在未来几年提供约200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支持,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 “《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是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国会参众两院长期博弈后折中妥协的产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秘书长冯维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梳理了该法案通过的过程:2021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规模2500亿美元的《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欲借此加强本国科技研发并同中国竞争,但该法案在众议院被搁置。今年2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22年美国创造制造业机会和技术卓越与经济实力法》(即众议院版本的《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3月28日,美国参议院通过《2022年美国为制造业、技术领先地位和经济实力创造机会法案》(即参议院版本的《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该版本包括《芯片和5G紧急拨款方案》、《无尽前沿法案》《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确保美国未来法案》以及《应对挑战法案》等庞杂的内容。在此背景下,参众两院需要进行谈判,消除两个版本法案分歧,推出双方认可的折中版,才能最终送交总统批准。7月27日至28日,参众两院通过了2800亿美元规模的《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 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还暗含了“与中国竞争”的条款。《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法案规定,假如在美国建厂的半导体公司,同时也在中国或其他潜在“不友好国家”建设或扩建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工厂,那么该公司将不会获得该法案的补贴。 “该法案是美国继续将经济和科技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表现。”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江天骄对本报表示,美国试图通过该法案扶持本土芯片产业制造、加强芯片技术研发,尤其重视研发创新型、技术含量高、具有引领性的芯片,抢占未来全球芯片产业链赛道的领先位置。此外,该法案部分条款限制有关芯片企业在华开展正常经贸与投资活动,迫使相关企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反映出美国一些人根深蒂固的零和博弈思维。此外,美国借由所谓“芯片外交”打造小圈子,试图把中国大陆排除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之外。 “芯片制造方面,该法案反映了在美国,‘安全导向’的国家逻辑压倒了‘效率导向’的市场逻辑。”冯维江表示,该法案强调对美本土芯片产业提供巨额补贴,是典型的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其中部分条款限制中美正常科技合作,动用政府力量强行改变芯片制造的国际分工格局。这些做法违背市场规律,将扭曲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扰乱国际贸易正常秩序。 胁迫芯片企业站队 《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在参众两院通过,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冯维江认为,疫情背景下,全球芯片生产链条被打断,美国出现了严重的芯片短缺问题,迫使两党商讨折中方案。经过长时间“讨价还价”,两党的分歧基本得到解决,就法案核心的共识性内容达成了一致。如果不能在8月国会休会期之前通过,经过一个月的休会期,法案将面临美国11月中期选举的扰动,很可能错失通过的窗口期。在“最后期限效应”之下,美国国会特别是参议院民主党人决定,聚焦芯片议题,推动法案通过。 在两党辩论最酣之时,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联合牛津经济研究院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半导体产业对美国经济有巨大拉动效应,半导体行业在美国每雇用1个工人,可以间接支撑6.7个工作岗位。《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将投入500亿美元建芯片厂,这意味着仅在2021到2026年间,半导体行业就能增加52.3万个就业岗位和763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该法案酝酿已久,快速通过并不算意外。该法案打着重塑美国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中的位置、提升美国战略新兴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优势等旗号,促使两党达成一致意见。”江天骄表示,为了推动该法案通过,美国政府多重借力:外借疫情冲击全球芯片供应链、汽车芯片短缺,大肆渲染中国芯片威胁论;内借法案发起人舒默升任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芯片法案不仅可以为美国提供数千个新工作岗位,还可以让美国借此重掌科技领导权的承诺;之后通过美国芯片企业说服美国民主党放弃政府不干预经济的传统,再通过利益交换,赢得共和党党魁麦康奈尔在内的17名共和党人的跨党派支持——以芯片法案为火车头,带动庞大的科学法案一起获得通过。 近年来,为扭转芯片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劣势,美国上下其手,蛮横打压他国芯片产业发展。 “一是通过双边或多边的方式,限制中国获取和开发先进芯片制造及设计技术。例如,向荷兰政府施压,要求全球最大的光刻机企业阿斯麦公司扩大对中国的禁售范围;拼凑所谓‘芯片四方联盟’(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搞排斥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壁垒’;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华为的经营活动,在制造上‘卡脖子’以实现废除其先进芯片设计能力的目的。二是胁迫并试图控制半导体行业相关龙头企业。例如,要求台积电、三星电子、美光科技、西部数据、联华电子、SK海力士和新科电子等企业交出半导体供应链数据,威逼利诱台积电等企业到美国投资办厂。”冯维江认为,这些霸凌行径冲击了全球芯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扰乱了市场预期,降低了行业投资信心和水平,增加了行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和风险,以牺牲半导体领域跨国企业全球效率和利润为代价,为美国复制一个相对并不先进的芯片制造业,掣肘全球半导体行业创新发展。 破坏芯片供应链 美国《国会山报》认为,鉴于企业需要较长时间来建造新设施和提高产量,该法案对美国国内供应链不太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 “芯片研发本身就是一个烧钱耗时费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该法案实施后,短期内可能不会对美国本土的芯片产业发展产生明显影响,具体效果还有待观察,充满不确定性。美国这次对芯片的大规模补贴也是一种扭曲市场规则的行为,最终可能导致芯片产业过剩,甚至可能迫使替代芯片的产品出现。”江天骄说,在半导体行业兴起之时,美国本土曾一度几乎囊括全球半导体制造的全部产能。如今,美国仅拥有12%的全球半导体产能份额。这种巨大反差,成为美国一些人试图通过该法案重塑其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核心地位、进而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国半导体制造行业衰退的根源在于自身,遏制、剥夺和损害他国正当的发展权益,只会损人害己。 美国智库战略国际研究中心分析指出,在复杂和高度依存的全球价值链中,美国和中国的半导体企业早已深度融合,要使供应链完全本地化,将付出巨大的经济和技术成本。因此,全球半导体行业完全“脱钩”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阿斯麦公司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尼克近日警告:“世界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制造能力对于满足全球市场需求至关重要。” 美国恶意打压中国芯片制造业,中方该如何应对? “就芯片行业本身而言,中国应继续加大在芯片先进制造和设计技术领域的投入。”冯维江指出,中国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该法案的“科学”部分,密切关注法案重点资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的进展,并注重“竞争政策”而非“产业政策”在这些领域的导向作用,大力鼓励科技进步及其对先进技术产业的支撑。 “美国一贯标榜是自由市场理念的支持者和维护者,甚至多次以此为借口攻击抹黑他国。如今为了维护自身霸权,美国却利用该法案让众多国际半导体企业选边站队,足见其虚伪。”江天骄认为,对此,中国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揭批美国违反市场规律、破坏全球芯片供应链的霸道行径,争取国际社会的更多支持和合作;另一方面,中国要保持战略定力,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努力推动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From 中国贸易新闻网


美联储激进加息推升衰退风险

美联储又加息了。鲍威尔当地时间7月27日宣布继续加息75个基点,希望借此“让金融市场站在我们这边,让它们为我们承担一些任务”。换言之,相比于经济衰退,他更担心无法消除高通胀风险。美联储的真实目标是在疯狂放水之后不惜一切代价恢复自身和美元信用。对于他们来说,牺牲上千万的美国中产阶级的利益不算什么,牺牲美国以外的印太经济框架创始国的利益更是不痛不痒。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能保住美联储和美元的信用,别人付出代价都是应该的。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认为:“货币政策是一种合作性博弈。关键是要让金融市场站在我们这边,让它们为我们承担一些任务。”伯南克的“衣钵传人”鲍威尔当地时间7月27日宣布继续加息75个基点,希望借此让金融市场“帮助美国承担一些任务”。这些或明或暗的“任务”正引发全世界的关注。 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由1.50%至1.75%,上调75个基点,达到2.25%至2.50%,这是美联储今年连续第二次加息75个基点。美联储称,继续上调目标区间“是合适的”。今年美联储已加息4次,累计加息225个基点。 在美国通胀和经济增长前景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美联储今年以历史最快速度加息。鲍威尔说:“这几次加息的幅度很大,而且来得很快,经济有可能还没有感受到加息的全面影响,未来不排除还有一些额外的重大紧缩措施在酝酿中。” 鲍威尔暗示,美联储不太可能仅仅因为经济增长放缓而减缓加息步伐。这是因为,在鲍威尔看来,在通胀率远远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的情况下,低于趋势水平的增长可能是降低通胀的必要调价,因此美联储希望看到经济增速放缓到低于其估计的1.8%左右的长期趋势水平。 统计显示,美国3月份至6月份的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6%的历史低位。鲍威尔以就业增长为由,驳斥了对美国经济处于衰退周期的担忧。他说:“美国经济目前并未陷入衰退,美国经济中有太多领域表现出色。”他更担心的是无法消除高通胀风险,而不是激进加息将美国经济推入衰退的可能性。 无论是“货币政策是一种合作性博弈”的表述,还是“让金融市场承担一些任务”的“愿景”,美联储的真实目的都是在疯狂放水之后不惜一切代价恢复自身和美元信用。 投资者对此心知肚明。一些投资者开始押注,美联储今年年底前将大幅加息至3.5%左右。之后,美联储将调转方向,到明年6月份会降息,使短期利率在2024年年中达到2.5%左右。这反映出投资者越发感觉到,美联储在设法对抗通胀的同时,正将美国经济推向衰退。 事实上,在美联储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美国中产阶级成为美国经济的最大受害者。有数据显示,对中产阶级来说,实际通胀率高达9.4%,比美国总体通胀率更高。中产阶级失业率和债务负担同时走高,导致这些美国中坚力量损失更大,存款更少。 但是,对于美联储来说,只要保住了美联储和美元的信用,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牺牲上千万的美国中产阶级不算什么,更何况这么做还有更大的收益在美国之外呢? 美国货币政策大幅紧缩的重要外溢效应是,为2022年5月份刚刚成立的印太经济框架塑造对华盛顿最有利的环境:只有先猛烈地“爆捶”伙伴,才能降低它们的要价。 继续加息75个基点将迫使一些亚洲国家加速货币紧缩,否则将面临资金进一步外流和货币走软的风险。现在,除中日两国以外的亚太地区经济十分脆弱。美联储大幅加息对泰国等经济体的威胁最大,较早开始加息的韩国和新西兰处于好一些的位置,但也很难幸免于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菲律宾中央银行最近分别在计划外会议上发布了实施紧缩政策的公告。 由于与美国国债的利差收窄,东南亚债券的吸引力降低。自6月初以来,与美国的利差缩小导致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债券投资净流出。泰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央行只有加快收紧步伐,才能通过推高收益率遏制本国资金外流。 而韩国、澳大利亚和泰国的通胀率已分别升至23年、21年和14年来的最高水平。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供应链中断继续推高进口成本,糟糕的情况远未结束。 这些国家大多数将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是进口企业面临涨价的威胁,另一方面是不紧缩就面临资产外流。毫无疑问,鲍威尔的激进加息将极大伤害美国之外的多数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从而降低对方的抵抗能力,较为容易地达成自己的目的。 从会后的反应来看,美联储发给金融市场的信号得到了积极回应:标普500指数上涨102.56点,至4023.61点,涨幅2.6%;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436.05点,至32197.59点,涨幅1.4%;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大涨469.85点,至12032.42点,涨幅4.1%,创下两年多来最大单日涨幅。 与此对应的是,跨国资本持续从美国以外的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资本市场抽取资金。对于这些国家来说,通胀还未见顶,失血已成必然。 from chinatradenews


多国加码干预措施应对强势美元冲击

美元指数19日从20年高位小幅回调,但仍在高位运行。受到强势美元冲击,多国通胀形势、金融市场稳定面临愈发严峻的考验,纷纷加码干预措施,以遏制本币大幅贬值。 多国加码干预措施 美元指数19日从20年高点小幅回落,不过仍处于107的阶段高位。多国为防范强势美元带来的汇率动荡,出台干预措施的力度有加码态势。 据越通社18日报道,该国机构VDSC测算,越南央行今年以来已向市场出售约130亿美元,旨在维持本币汇率稳定。这一数额相当于越南外汇储备总量的11%。受此影响,越南盾成为今年表现较好的币种,今年以来对美元的跌幅约为2%。VDSC预计,越南央行还将持续在公开市场投放美元,以减缓因强势美元带来的汇率压力。 在智利比索对美元汇率过去一个月暴跌15%之后,智利央行上周宣布规模为250亿美元的汇市干预计划。此前该央行多次大幅加息,未能阻止货币贬值的态势。 为防止强势美元冲击下的资本外流和本币汇率大幅贬值,印度央行日前放宽了针对外国证券投资者的债券市场规定,并允许商业银行提高非居民外汇存款利率。根据FactSet的数据,自2022年初以来,印度卢比已经累计下跌超过6%。 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的货币也在近期遭重创。印尼央行承诺将密切关注本币贬值。高盛集团预计印尼央行将在8月启动紧缩周期,今年将累计加息1.25个百分点。 《华尔街日报》报道,2022年迄今,衡量美元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美元指数累计上涨超过了10%。面对顽固的通胀和全球经济衰退几率不断上升的局面,美联储决心继续收紧利率,投资者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紧握美元。亚洲很多国家央行走在利率、通胀和资本外流之间的一条狭窄道路上,美联储紧缩周期结束后才会迎来真正的喘息。 市场脆弱性加剧 强势美元冲击带来广泛影响,许多国家面临资本外流、债务风险等日趋脆弱的市场风险。 富国银行日前统计了约19个新兴经济体的表现,衡量经常账户余额、与美国利差、外汇储备等因素后,发现土耳其、波兰、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俄罗斯及南非等国的货币“非常脆弱”;另有约10个国家属于“中等脆弱”,但中国及以色列目前没有任何货币风险。 该行经济学家麦肯纳直言:“新兴市场货币贬值情况比预期中更严重,这种压力更可能持续下去。”他还指出,最有可能遭大幅抛售的是土耳其里拉及波兰兹罗提,后者在经济衰退期间累计贬值幅度或会达到20%。 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监测数据,过去3个月,除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资本流出量处于近12年来最高水平。摩根大通数据也显示,截至7月10日,投资者已从新兴市场债券基金中撤出约520亿美元,规模为17年之最。 业界普遍认为,比货币贬值更糟糕的是大规模债务风险。美元走强引发了许多国家外债成本激增,高债务低收入的经济体将面临“信用危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负担已处于30年来最高水平。在近百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约10%的经济体已陷入债务偿还危机,50%的经济体面临严重债务困难。新兴经济体的债务违约、评级下降、投资放缓等问题,将大幅减缓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进一步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 美元走强令各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风险也正传导向财政和国债领域。《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全球的债券价值正在骤减。2022年1至6月,债券价值减少了17万亿美元,创下可追溯的1990年以后的最大降幅。国债方面,报道称,南欧各国的国债利率不断上涨。意大利政府6月底发行的10年期国债的中标利率为3.47%,处于8年来的高水平。瑞穗调查与技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太田智之表示,“由于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支持家庭收支的财政政策压力越来越大,南欧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财政存在极大风险”。 引发恶性循环 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担忧使美元汇率达到了创纪录水平。而美元强势持续,令全球进入“恶性循环”风险加大。 JST顾问公司创办人图瑞克指出,在通胀高于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高位的背景下,美国引发的加息狂潮短时间无法结束,美元可能继续走高,人们担心美元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恶性循环”。各国愈发担忧货币大幅贬值问题。以欧元区经济为例,美元持续走强给其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压力,欧央行希望通过加息降低包括能源在内的进口商品成本,但又将对债务水平高的欧元区国家带来更大压力,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在全球贸易中占主要地位,美元走强可能导致全球金融状况收紧,并对实际投资造成打击。 渣打银行对美元基本持中立态度,看淡美元未来6至12个月的表现,并预计美元将在下半年见顶。全球多国央行纷纷效仿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旨在避免货币大幅走弱以及通胀水平进一步升高——这最终会令美元承压。但短期来看,美联储可能仍然采取激进加息的立场,而地缘政治风险可能扩大美元作为避险资产的需求。 From chinatradenews


高通胀+逆差 掣肘韩国经贸

美元指数近日连续高位震荡,日元对美元汇率已触达136:1,走贬至24年来新低,韩元亦受池鱼之殃,连带着贬至13年来的新低,韩元对美元已到1300:1附近。自年初以来,韩元跌幅已超8%,是亚洲新兴市场表现最差的货币之一。 本币连番贬值,进一步加剧了韩国输入性通胀压力。韩国经济结构与日本有相似之处,能源和大宗商品更为依赖进口。今年前5个月,韩国能源进口额在整体进口额中的占比高达27.6%,预计未来进口额还将持续增长。由于近三年国际市场对能源开采投资减少和地缘冲突的影响,国际油价、天然气、煤炭价格大幅飙升,这对包括韩国在内的能源进口依赖型国家十分不利,并导致通胀继续走升和贸易逆差的出现。 韩国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创下2008年8月来最大涨幅。考虑到国际油价相对维持高位,以及美元对韩元大幅升值,导致韩国进口以美元为单位的设备、原材料经济成本的迅增,韩国的通胀压力在短期内难以消退。韩国央行即认为,“考虑到最近国际油价上涨速度加快等情况的变化,预计未来通胀轨迹将高于5月份的预测”。 韩国财长秋庆镐日前表示,6月、7月和8月的CPI涨幅可能会超过6%,并“预计高物价状况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 韩国民众普遍感到电费、食物价格的明显涨幅,甚至惊呼已到“令人窒息”的地步。韩国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被访者家庭在第一季度用餐费用增幅达到9.7%~17%。6月12日,韩国国家统计门户网站(KOSIS)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韩国餐饮物价指数比去年12月上涨了4.2%,超过了整体物价上涨率(3.4%)。但物价上涨趋势远未结束,韩国电力公司6月27日表示,第三季度每度电费中的联动制燃料调整费上调5韩元。假设四人户每月用电量为307千瓦时,每月便要多缴电费1535韩元左右。与此同时,燃气费也将同步上涨,每兆焦耳(MJ)气费将上调1.11韩元(相当于每立方米约涨40韩元)。 虽然韩国从今年5月开始,油类税下调幅度从原来的20%扩大到30%,5月第一周汽油价格较前一周相比下降44.2韩元,但此后随着国际油价继续上涨,韩国汽油价格连续7周呈上涨趋势。韩国国内汽油价格自6月11日创下历史最高纪录(2012年4月的2062.55韩元)后,不断达至新高,也进一步加重了企业和民众生活负担。为抑制汽油和柴油价格的不断上涨,韩国政府决定从7月起至年底,将油类税下调幅度进一步扩大到法定最高水平的37%,以缓解通胀压力。 国际能源价格大涨和韩元贬值,也导致韩国时隔14年出现贸易逆差。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6月2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今年韩国的贸易收支将时隔14年由顺差转为逆差,逆差规模将创1996年以来新高。报告指出,尽管韩国今年出口势头强劲,出口规模有望同比增加9.2%至7039亿美元,史上首破7000亿美元。但预计同期进口也将大增16.8%至7185亿美元。由此产生约14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该数值不仅高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132.6741亿美元,也将创下1996年(206亿美元)以来的最高水平。主要原因是部分产业出口萧条叠加国际能源价格上涨。 此外,鉴于韩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以及为防止物价、工资循环攀比上涨,秋庆镐对可能导致通胀上升的薪资上涨发出警告,呼吁韩国大企业高层不要竞争性加薪。他表示,一些科技公司和大企业集团一直在迅速提高薪资水平,引发了其他企业和行业可能效仿的担忧。这样的加薪不仅加剧了企业竞争力承压的通胀压力,而且还扩大了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造成了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 很多人担心,在高通胀和出口复苏疲软的双面夹击下,韩国经济面临增长放缓的可能。


中吉乌铁路建成后将是从中国运输货物到欧洲和中东的最短路线

据观察者网报道,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5月30日接受采访时称,在他向俄罗斯总统普京解释吉尔吉斯斯坦需要中吉乌铁路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之后,普京表示不再反对该项目。扎帕罗夫表示,在完成可行性研究后,中吉乌铁路将于2023年开工。这对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地区国家以及伊朗、土耳其等西亚国家,都是一个重大利好信息,对中国来说,更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信息。 中吉乌铁路全长约577公里,从中国新疆喀什开始,途经吉尔吉斯坦的卡拉苏,到达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安集延,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南部支线。一旦该项目顺利完工,中国就能将自己的西部地区同伊朗、土耳其、巴尔干半岛以及整个欧洲衔接在一起,是中国通往欧洲与中东的“最短货运路线”,通过中吉乌铁路,中欧货运路程将缩短900公里,时间节省七八天。 现在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普京为什么要一直反对修建中吉乌铁路,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亚五国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现在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余四国都是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俄罗斯一直认为中亚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是俄罗斯的后院,因而不愿意让其它国家的势力进入,即使像中国这样的战略合作伙伴也不行,一旦有其它国家的势力进入,必将削弱俄罗斯对该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二是从经济利益考虑,现在中欧班列的路线主要是经过俄罗斯或经过哈萨克斯坦最后仍然经过俄罗斯再进入欧洲,俄罗斯可以从中欧班列的运输中获得一定的利益。一旦中吉乌铁路开通,直接绕开俄罗斯,经伊朗到土耳其,最后从土耳其进入欧洲,如此俄罗斯将被欧亚大陆交通和贸易网边缘化,这是俄罗斯无法接受的。 以上两点使得俄罗斯对修建中吉乌铁路持不积极态度,甚至一直阻挠这一工程开工建设,使得这一对中国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项目规划了二十五年都没有修建起来。 现在普京为什么又同意修建这条铁路了呢?主要还是俄乌战争对俄罗斯国际战略的影响所致。 一是俄乌战争无论结局如何,都会使美国加深对欧洲的控制,俄欧之间的关系短期是无法得到改善的,从芬兰到波罗的海三国再到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一线将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阻隔俄罗斯的铁幕,这个铁幕至少会在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内存在,俄罗斯与欧洲在政治、能源、金融和经济上的交往将会长时期受严重影响,俄罗斯的战略东移,与中国、印度、伊朗及中亚地区加强联系,形成新的战略格局将会是俄罗斯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必然选择。 二是俄乌战争对俄罗斯的消耗将会是巨大的,而且目前还没有看到战争结束的迹象,为了维持战争、发展经济、稳定民心,与中国合作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无论是伊朗还是印度,以及中亚国家都无力支撑俄罗斯经济,只有中国有这个实力。 三是俄乌战争正进行到关键时刻,俄罗斯无法承受中亚地区再发生反俄事态出现,这个时候,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向普京提出修建中吉乌铁路,普京无法拒绝,否则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一旦发生反俄行动,俄罗斯将无法在乌克兰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对中亚国家采取严厉手段。 四是这个时候俄罗斯无法失去中国,未来俄罗斯对中国的需要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将来在欧美完全切断进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之后,俄罗斯实施能源东送战略,向中国出口更多石油天然气将成为必然,而且在货币、贸易、外交等方面都无法离开中国。国际交往中除了道义,各国更看重的是国家利益,中国也是如此。因此俄罗斯无法再阻止对中国有重要意义的中吉乌铁路的修建,这既是一种地缘政治利益的让度,也是一种国家战略的考量。 现在我们需要了解中吉乌铁路对中国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的几个具有重大地缘战略意义的开拓方向。 一是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交汇处的图们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属于中国,后因《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而割让给沙俄,从此中国在日本海方向失去出海口,中国距离日本海最近处仅15公里,可以一眼望见大海而无法濒临大海。现在中国可以通过提出向俄罗斯租借出海口地区土地99年等方式获得图们江出海口,中俄朝共建经济特区,中国在此建设大型军港,这对俄罗斯和朝鲜都有重大经济利益,也能促进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经济迅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最重要的是,如果中国能够获得在这里建设一个大型军港的机会,将直接威胁日本,犹如在日本胸口插上一把匕首,比再多航母都管用。 二是东南亚的泛亚铁路,现在已经建成中老铁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中老铁路可以延伸到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与中越铁路相连,从中国云南、广西两个方向与东南亚铁路网相连,由此形成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交通网。另外,中国与缅甸之间修建中缅铁路形成泛亚铁路的西线,这条线可以绕开马六甲海峡直插印度洋,目前这条铁路的推进仍存在问题。 三是中尼铁路。中尼铁路目前正在修建中,这条铁路对中国西藏地区的安全、打通中国与尼泊尔之间的交通阻隔、抑制印度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有重大战略意义,虽然美国和印度都极力破坏中尼铁路的修建,但这条铁路必将完成,中国与尼泊尔也一定会成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是中巴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西向战略的最重大工程项目,是中国投入巨资、全力推进的国家工程,目前工程建设顺利,但也受到了域外敌对国家和当地恐怖组织的破坏。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后,中国将直接打通中国西部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阻隔,形成中国进入西亚、印度洋的陆上交通要道,并由此加强中国与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之间的交通、经济、政治联系,形成一片新的经济发展区域。 五是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交通网络,这里有通过蒙古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形成的中国通往欧洲的陆路大通道,这是目前正在运行的中欧班列的主要线路,也是一带一路陆上主要通道。由于俄乌战争,未来相当长时间这一交通大动脉都可能会因为俄欧关系恶化而受到影响,甚至会瘫痪,因此,另辟蹊径是当务之急。 第二,中吉乌铁路的战略价值。 一是当前中国西部与俄罗斯、中亚地区、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区域,这个区域是亚欧大陆的核心区域,是中国一带一路陆上经济带北线的核心区域,是中国和俄罗斯共同推动的亚欧大陆战略的核心区域,如果这一区域能够形成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就必将迎来一个重要的经济恢复和起飞期。 二是美国实施政治围剿和经济制裁的主要国家除拉美的古巴、委内瑞拉等国之外,大多在这个区域内,中国、伊朗、俄罗斯以及刚刚结束战乱的阿富汗都有从政治、经济、金融、军事上去美国化的内在需要,因此这个区域正在产生一种内生性的抱团取暖、抵制美国影响的需要。 三是这一区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富集地区之一,里海周边以及伊朗、中亚诸国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这一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其它矿产资源,如果能够打通陆上交通阻隔,使中国与这一区域形成政治、交通、能源、贸易强联系,将解决马六甲海峡对中国能源交通受复杂地缘政治影响的安全问题,对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以及运输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解放台湾是中国冲破美国海上岛链封锁、打破美国海上霸权的关键之举。而向西发展,复兴亚欧大陆的陆权,使整个亚欧大陆在经济上形成一体化,让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这个海岛型国家重新边缘化,是中国复兴、世界格局百年变局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体现。中吉乌铁路虽然只是一个577公里的小工程,但却是中国西向战略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之后迈出的一大步,是又一条亚欧大陆交通大动脉的起点。 第三,俄乌战争的后续影响。 一是俄乌战争正在长期化,看起来,美国是在通过代理人战争消耗俄罗斯,自身没有什么损失,但由于不给乌克兰输血,乌克兰就会随时失败,这使得美国不得不持续加大对乌克兰军事和经济援助的力度,这实际上是在消耗俄罗斯国力的同时,也在消耗美国的国力,俄乌战争的长期化表面上看有利于美国,实际上有利于中国。俄罗斯为了维持战争,不得不更深地倒向中国,依赖中国。而美国在损害美国信用的同时,也在严重透支美国国力。俄乌战争长期化,将使俄美两国都深陷这场战争而无力自拔,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窗口期,由于美国无力同时对付中国和俄罗斯,对中国只能是虚张声势,因而中国可以利用这一时期向俄罗斯提出图们江出海口的要求,而在台海,则可以借势一举解放台湾,实现国家统一。 二是俄乌战争可以看得非常明白的一点是,俄欧之间的关系将会持续恶化,俄罗斯与美欧之间的隔离状态将持续,而且欧洲会进一步分化并受到美国控制。未来中美关系将以冲突和对抗为主,中欧关系也会持续紧张,短期不会缓解,这是大的趋势和判断。因此,中国受美国及整个西方国家集团的集体围剿的状态将不会短期结束,而且会越来越激烈,中国应该做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 三是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应该联手经营中亚、中东等亚欧大陆核心地区,以陆权破解海权,以亚欧大陆力量对抗岛国集团力量。普京同意修建中吉乌铁路与其说是实力不济的被迫之举,不如说是俄罗斯抛弃对欧洲幻想、重新开始战略布局的一个开始,未来亚欧大陆陆权战胜美英日岛国海权的一个重要看点是印度,如果印度能够加入中俄伊阵营,形成中俄伊印大陆国家主体阵营,那么美英澳日等岛国将最终衰落,欧洲将会回归亚欧大陆。如果印度短视,加入美国阵营,虽说不会改变大的趋势,但会拉长亚欧大陆国家与美国等海岛国家集团对抗的时间。 中老铁路,中尼铁路,中巴经济走廊,中吉乌铁路,以及我们需要争取的图们江出海口,泛亚铁路,中俄伊印大陆国家集团,有些已经开始,有些仍在规划,有些还需要努力争取,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积跬步而致千里,积小胜而成大胜,最终实现宏大战略目标。 中国崛起、中华民族复兴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奋斗,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重大历史变革的起点,中国在每个方向的努力都还在书写开篇,要完成这一宏大构想,更多的是要有韧性、坚持、恒心和毅力,或许会有曲折,或许会有失败,但美帝国主义衰落的趋势不会改变,百年未有之变革的大势不会改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会改变。


芯片短缺将在2023年延续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5月31日警告称,全球关键芯片短缺的局面很可能将在整个2023年持续下去,甚至延续更长时间。 报道称,雷蒙多表示,没有迹象显示芯片短缺局面会在明年显著缓和。雷蒙多称,在韩国访问期间,她与一些芯片制造商高层就芯片短缺问题进行了交流,这些人士均认为,芯片短缺局面至少要到2023年年末甚至2024年年初才会出现缓和。 雷蒙多再次呼吁美国国会抓紧时间采取行动,为旨在促进美国芯片制造行业发展的立法提供资金。雷蒙多说,其他国家都推出了补贴计划,如果国会不迅速采取行动,英特尔、三星和美光等主要芯片制造商将可能选择在美国之外的地方扩大业务,这将带来严重问题。 法新社报道称,美国参众两院已经分别通过了规模520亿美元的芯片产业促进法案,为美国国内的芯片研发和制造提供资金。但是参众两院目前尚未就相关立法的最终版本达成一致。 疫情期间,一些芯片供应商的生产受到影响,同时汽车和电子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均需要大量芯片,芯片短缺的局面在全球广泛存在。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帕特·格尔辛格在不久前结束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先进的芯片生产设备短缺可能会令其全球扩张计划受阻。英特尔目前正计划在美国和欧洲建设新的芯片工厂。 汽车行业是受到芯片短缺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由于芯片短缺,许多汽车制造商都不得不采取持续的减产措施,产量和销量均受到影响。 同时,依赖芯片供应的产品价格也在持续上涨。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报道,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等大型芯片制造商都在考虑进一步提高芯片产品的价格。贝恩公司的分析师彼得·汉博里表示,芯片制造商去年已经将芯片价格提高了10%至20%,今年还将进行新一轮的提价,但提价幅度预计将有所降低,可能在5%至7%。汉博里表示,成本上涨是芯片制造商提价的原因之一,比如用于生产芯片的化学原料的成本就出现了10%至20%的上涨,劳动力短缺和薪资上涨也是导致提价的因素。


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4月至5月上旬,人民币汇率出现快速调整。不过,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最新数据看,作为衡量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总量指标,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均延续顺差格局,4月顺差规模分别为190亿美元和162.3亿美元,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形势稳定。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认为,从明细项来看,中国经常项目与直接投资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延续顺差态势,国际收支格局维持稳健平衡。一是经常项目顺差同比有所增长,主要由货物贸易结售汇顺差贡献。当月经常账户项目下的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154.89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1-4月累计顺差756.43亿美元,同比增长8.02%;当月货物贸易结售汇顺差214.79亿美元,1-4月累计顺差990.76亿美元,同比增长5.45%。二是直接投资项下的结售汇与涉外收付延续顺差,外商直接投资依旧呈净流入态势。近年来,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不断增加,2021年国际收支平衡表项下直接投资全年净流入达2059亿美元,直接投资结售汇顺差757.24亿美元,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付直接投资顺差757.24亿美元,均为近7年以来新高。今年1-4月直接投资结售汇累计顺差为156.98亿美元,涉外收付累计顺差358.8亿美元,均已超过2017年全年水平,呈净流入态势。同时,短期跨境证券投资项结售汇波动加大,但未影响境外投资者增持人民币资产的大方向。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证券投资等短期跨境投融资活动更加活跃。受俄乌冲突等影响,3月证券投资项下银行结售汇逆差100.8亿美元,4月恢复正值3.32亿美元,但仍存在229.5亿美元的银行代客涉外收付逆差,对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走势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变动情况来看,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持有结构并未出现较大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外资对境内股票类资产减持主要发生在俄乌局势升级后的3月份,但持有额与2020年之前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当前,中国外汇市场愈加规范、成熟,有充足条件基础适应外部环境的调整变化。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下的美元指数持续走强,中美利差存在倒挂现象,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均出现对美元贬值走势,人民币汇率也随之出现调整。随着中国外汇市场日益规范化和成熟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更趋理性。 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篮子中的权重,从之前的10.92%提升至12.28%,权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只要中国持续有效控制疫情,加之宏观政策靠前发力、适时加力,经济复苏前景明朗,市场信心恢复,对外资的吸引力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人民币汇率也会重新得到有力支撑。


加速紧缩政策或令美经济衰退风险增高

为遏制飙升的通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4日“罕见地”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50个基点至0.75%到1%之间。然而分析认为,美联储加速加息可能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同时将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带来影响。 美紧缩措施效力有待观察 美联储4日宣布多项紧缩货币政策的措施,被业界认为是遏制高通胀的“找补”行为,但效力有待观察。 美联储当日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50个基点到0.75%至1%的水平,还将从6月1日开始以每月475亿美元的步伐“缩表” 。 有分析指出,虽然本次美联储决议公布了大幅加息以及缩表的“鹰派行动”,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也有“鸽派”的表现。比如美联储临时主席鲍威尔的表态给市场已开始体现的未来75个基点加息预期泼了冷水。法新社也评论称,尽管美联储的决定本身是鹰派的,但与市场的高预期相比,这些决定明显是温和的。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评论称,这是美联储自2000年以来首次加息50个基点,目的是为了尽快控制住创40年新高的通胀。 芝商所“美联储观察(FedWatch)”工具显示,期货市场对美联储在6月15日议息会议上加息的预期已经大幅跳水。最新的数据显示,期货市场预计美联储有76.4%的概率将在下月的会议上加息25个基点,有23.6%的概率“按兵不动”。瑞士百达财富管理团队则表示,预计美联储将在6月政策会议上再次加息50个基点,7月则恢复至加息25个基点。今年下半年,美联储或会以较为平缓的步伐继续加息。 去年2月初,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就撰文警告,美国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可能引发“一代人未曾见过的通胀压力”,美国需快速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应对通胀风险。然而,拜登政府和美联储屡次用“通胀暂时论”来淡化风险。 事实证明“通胀暂时论”是明显误判。美联储去年12月放弃通胀“暂时性”的表述,决定加快缩减资产购买规模。此后,包括鲍威尔在内的美联储官员承认通胀上升比预期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美联储政策重点也逐渐从促就业、稳经济转向抗通胀,但其政策调整已远远落后于通胀形势。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里·赫夫鲍尔表示,美联储去年五六月份就应行动,却向市场发出了错误信号,未及时遏制通胀,是巨大的“人为错误”。 经济衰退风险仍存 目前,美国经济正面临通胀高企、劳动力短缺、供应链中断、外部需求下降等多重挑战。分析指出,美联储加速紧缩货币政策虽为了快速“阻击”通胀持续攀升,但也存在威胁经济长期稳定复苏的风险。美联储官员曾表示,量化宽松政策为2020年衰退期间的经济提供了缓冲,投资者预计紧缩政策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美国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等较长期借贷成本自今年初以来已经大幅攀升。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攀升,无能力购房的美国家庭在大大增加。目前,约10个美国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无力购房。由于长期利率飙升,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在内,汽车贷款利率和企业借贷成本等均将相应提升,导致消费者购房、购车以及企业借贷行为减少,很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拖累经济的复苏步伐。 不仅如此,美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出现严重失衡。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公司(ADP)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美国私营部门就业人数环比上涨24.7万人,涨幅较上月大幅收窄且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ADP首席经济学家内拉·理查森认为,美国劳动力市场复苏势头显示出放缓迹象。虽然企业招聘需求依然强劲,但劳动力供应严重短缺导致商品生产商和服务供应商就业增速均有所放缓。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项调查显示,紧缩步伐的加快和顽固的通胀导致大多数受访者相信,美联储不会实现软着陆。当被问及将通胀降至2%是否会导致经济衰退时,57%的受访者表示会。德意志银行预计美国经济将于明年晚些时候陷入衰退,成为第一个预测美国衰退的大型银行。前美联储副主席罗杰·弗格森本周接受CNBC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来看衰退可能性非常高,已经几乎无法避免。他预计美国经济将在2023年陷入衰退。 新兴市场或遭多重冲击 与此同时,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也可能加剧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压力、推高债务风险,造成负面外溢效应。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表示,随着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美国利率对投资者变得更具吸引力,资金将大规模从新兴市场经济体回流美国。他指出,世界银行已经发出了警告,这种资本回流可能导致高负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债务违约潮。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学教授豪尔赫·马奇尼表示,美联储加息的决定将对受新冠疫情冲击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受疫情影响,很多发展中国家公共债务水平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0%乃至50%以上,一些拉美国家甚至达到了60%。美联储此时加息,将大大增加发展中国家取得新信贷的难度,也加重了这些国家的偿债压力。 埃及开罗萨达特学院经济系主任埃哈卜·德苏基称,考虑到俄乌局势日益加剧,供应链不畅等问题,投资者从包括埃及在内的新兴市场撤出是很自然的,因为危机来临的时候,资本市场通常选择那些经济稳定的国家。在中短期内,新兴市场可能面临一系列金融和经济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指出,由于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借贷成本上升、资本外流等风险。为此,各经济体应使用现有政策工具,包括延长债务期限、利用汇率弹性、进行外汇干预和资本流动管理措施等,予以灵活应对。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多国央行再度收紧货币政策应对通胀压力

为抑制居高不下的通胀水平,近期韩国、新加坡、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多国央行持续采取措施收紧货币政策。多国央行表示,高通胀局面预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前景还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不确定性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多国持续收紧货币政策 韩国央行14日加息25个基点,将其基准利率由1.25%升至1.5%,为2019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以帮助抑制通胀,应对能源成本不断上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韩国央行已加息三次。韩国央行表示,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复苏趋缓,通胀却在加速上升。今后数月还可能进一步加息,以帮助抑制通胀和家庭债务上升。数据显示,韩国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1%,为十多年来最大升幅。 据《联合早报》网站报道,为抑制通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双管齐下,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让新元加速升值。金管局14日发布半年一度的政策声明称,金管局将新元名义有效汇率可波动范围的中心轴调整至现行水平,同时略微调高汇率可波动范围的坡度,以继续抑制通胀升温。新元名义有效汇率的可波动范围宽度则不变。 此外,加拿大央行13日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1%,并决定从4月25日开始采取量化紧缩措施,以应对高通胀。加拿大央行说,俄乌冲突正在对经济产生新的不确定性,原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正在增加全球的通胀风险,未来可能继续提高利率。 新西兰储备银行(央行)1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1.5%,为2021年10月以来连续第四次加息,也是2000年5月以来首次单次加息50个基点。新西兰央行指出,疫情和俄乌冲突对全球供应链的破坏性影响不断加剧全球通胀压力,大幅推高全球商品和能源价格,导致新西兰国内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断上升。 阿根廷中央银行1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由44.5%上调至47%。这是阿根廷央行今年以来第四次加息。数据显示,阿根廷3月月度通胀率达6.7%,为2002年以来最高水平,过去12个月累计通胀率为55.1%。该机构预测,阿根廷今年年度通胀率仍将达到52.1%。 经济增速面临放缓 面对美国40年来最严重的通胀局面,美联储3月16日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到0.25%至0.5%之间,标志着美联储开始步入新一轮加息周期。 虽然全球不少央行与美联储的行动保持了一致,但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目前仍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并在收紧货币政策方面保持谨慎,担忧俄乌冲突背景下经济复苏受到拖累。 目前,在俄乌冲突前景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不少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均被下调,通胀预期则被上调。 韩国央行在14日的货币政策声明中表示,尽管受到俄乌冲突的不利影响,韩国经济预计仍将延续复苏趋势,但今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低于2月份预计的3%;消费价格涨幅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4%的水平之上,今年全年的水平将高于2月份预计的3.1%。 韩国央行表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一些主要国家的政府债券收益率快速上升,美元走强,这主要是因为有关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预期发生了改变。韩国央行预计,全球经济将延续复苏趋势,但仍很可能受到疫情发展、全球通胀走势、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动和地缘局势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新加坡金管局14日预计,如果俄乌冲突不会造成进一步破坏,疫情局势不出现严重挫折,那么新加坡今年的经济增幅预计将达到3%-5%。核心通胀率将在未来几个月急剧上升,然后在2022年底随着大宗商品价格趋稳和供应链限制缓解而放缓,但全球通胀压力和新加坡国内劳动力市场趋紧可能在中期内对该国的核心通胀率构成持续的上行压力。金管局将2022年的核心通胀率预期从此前的2%-3%上调到2.5%-3.5%,并将整体通胀率预期从此前的2.5%-3.5%上调至4.5%-5.5%。 13日,德国五大权威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春季报告预测,在俄罗斯能源继续供应和俄乌冲突经济影响不进一步升级的情况下,今年德国经济将增长2.7%,比去年秋季的预期低2.1个百分点,通胀率预计为6.1%,是40年来的最高水平;如果来自俄罗斯的能源供应突然中断,今年德国经济将仅增长1.9%,通胀将升至7.3%。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斯特凡·库斯13日表示,德国经济复苏进程再次被推迟。持续的供应链瓶颈仍阻碍制造业产出,俄乌冲突给供需双方的经济往来带来压力,疫情期间政府的经济复苏计划产生了通胀效应,而俄乌冲突之下,重要能源产品价格高企也加剧了价格上涨压力。 美激进加息前景引发担忧 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通胀高企局面难以在短期内缓解,可能被迫采取更加激进的加息策略。在高通胀和低失业率的背景下,美联储将很难实现经济软着陆,激进货币政策将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上升。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认为,如果美联储大幅加息刺破美国股市、楼市和信贷市场泡沫,可能会引发深度经济衰退。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13日表示,高通胀、俄乌冲突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变等因素令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有所上升。俄乌冲突局势难以预测,原油市场可能因此发生巨大变化。考虑到美联储之前史无前例的庞大资产购买规模,量化紧缩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波动预计将加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初警告称,美联储更快收紧货币政策,可能造成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经济增长前景更加不确定。 斯里兰卡财政部12日发表声明说,受疫情和乌克兰局势等因素影响,正常偿还外债已不可能,必须实施全面债务重组,在完成债务重组前,暂时中止偿还全部外债。由于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斯里兰卡货币卢比过去一个多月来连续大幅贬值。斯里兰卡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外汇储备已降至19.3亿美元。据媒体报道,斯里兰卡今年需偿还的外债总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阿根廷经济学界也担忧,美联储加息将导致阿根廷偿还美元债务成本提升,加剧国家债务风险。 来源:经济参考报


白俄罗斯货币和证券交易所开始交易人民币

据 BCSE 报道,3 月 18 日,白俄罗斯货币和证券交易所将提供使用人民币进行操作的机会。 人民币兑白俄罗斯卢布的汇率将每天确定。它将以每 10 元人民币的白俄罗斯卢布计价。 人民币结算将通过白俄罗斯商业银行居民进行。 BCSE 指出,人民币交易的推出是建立将结算转换为本国货币的基础设施的步骤之一。这意味着白俄罗斯正试图转向以本国货币与主要外国贸易伙伴进行结算,因为在欧盟和美国制裁(特别是禁止向该国进口外币)之后,有机会以美元向合作伙伴付款欧元下跌。


中国提出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积极对接全球数字经贸规则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通用目的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传统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加快新兴产业的形成。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作为全球数字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021年11月,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积极对接全球数字经贸规则。这一决定不仅符合中国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向,而且有助于中国在新发展格局下与各方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宗良认为,随着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和数字技术引领的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全球经济数字化程度不断深化,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数字经济主要从这样几方面为经济增长注入动能。首先,数字经济发展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随着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降低,数字经济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经济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资本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国家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微观层面上,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绩效。 其次,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数据化提供支撑,推动以数据化形式呈现现实世界的网络空间逐渐构建。网络空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是生产系统、自然系统、生活系统进行时空融合的作用关系,通过快速的信息传播将经济活动中的各主体高度连通,使得经济系统中的资源渗透、融合、协同能力得到巨大提高,从而降低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成本,持续促进和优化资源重组与聚合。 再有,数字经济催生的数据要素进一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数据克服了传统生产要素所受的资源禀赋约束和边际生产力递减限制。一方面,数据与资本、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进入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能够有效改变传统要素的投入方式,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数据要素应用范围广、渗透性高,通过在各行各业、各个生产环节的投入和应用,改变传统经济活动要素投入方式和结构,驱使产业结构向信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此外,数字经济也会从创新商业模式、促进创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多方面带动经济发展。 当前,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20年,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3%;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40.3%提升至43.7%。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预测,到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全球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进而,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新冠疫情期间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新的支撑。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全球经济出现负增长,全球GDP平均增速为-3.6%。而全球数字经济依旧保持稳步发展,平均增速3.0%。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疫情常态化将成为未来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数字经济能为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将成为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俄罗斯宣布!多家银行加入中国CIPS系统!

俄罗斯宣布!多家银行加入中国CIPS系统,美元、SWIFT系统被绕开?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今日俄罗斯》日前援引俄罗斯央行一位官 员的话报道称,目前俄罗斯多家银行已经接入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开始希望中国银行们也加入其自有的金融支付系统——俄罗斯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而在上面的这2套系统中,美元和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都被绕开了! 俄罗斯央行:多家银行加入中国CIPS系统! 俄罗斯央行(CBR)国际合作部外国监管机构关系管理局局长——弗拉基米尔·沙波瓦洛夫表示,俄罗斯已有多家银行接入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这可方便俄、中贸易结算。 2015年10月8日,中国国内19家商业银行,以及位于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区的38家境内银行和138家境外银行成功上线运营CIPS(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系统! 截至2017年12月,CIPS上线后,共有中银香港等10家中外资银行、中央结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2家金融基础设施以直接参与者身份成功接入CIPS,直接参与者数量从上线时的19家增至31家,间接参与者从176家增至677家,覆盖全球6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境外间接参与者占比61.74%。CIPS的实际业务范围已经覆盖到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2,190家法人金融机构。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CIPS处理业务125.90万笔,金额14.5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92%和233.67%。日均处理业务5056.22笔,金额584.50亿元。 2018年3月26日,CIPS二期投产试运行,10家中外资银行同步试点上线。自此,CIPS运行时间基本覆盖全球各时区的工作时间,支持全球的支付与金融市场业务,满足全球用户的人民币业务需求。 中国人知道CIPS吗?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 中国人知道SWIFT和CHIPS吗?恐怕在中国的银行业界的国际业务部门,以及中国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没有不知道的。 SWIFT就是各个银行在地球村里的“门牌号码”,离开了SWIFT,你的企业在国际业务中就是没有“户口”的“黑户”,等于被剥夺了国际交易的权利和能力,因为你只要参与国际贸易就要收款出款,若你被美国制裁,你这个企业在国际业务中,就不能够汇出资金,或者收到资金,就是间接地但是是绝对地被剥夺了参加国际贸易的权利。目前,SWIFT的服务已经遍及207个国家,接入的金融机构8000多家。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中文叫做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是国际金融交易系统。 CHIPS相当于就是美国执行世界中央银行的职能,世界贸易结算,不是汇款行和收款行之间点对点汇款,CHIPS是世界性的资金调拨系统。由于美元扮演事实上的世界货币,当今世界上90%以上的外汇交易和国际贸易都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支付,因此外汇交易和国际贸易的资金清算,也就必然通过CHIPS完成的。可以说,CHIPS是国际贸易资金清算的桥梁,也是欧洲美元供应者进行外汇交易的通道。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 所以,中国人知道为什么只有控制SWIFT和CHIPS的美国“才能”动不动就“制裁”或者威胁“制裁”他国和他国企业的原因了。说到底,就是美国人剥夺你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和权利!为什么欧洲只能附庸美国去制裁别国?为什么俄罗斯、中国不可以制裁别国?因为SWIFT国际结算系统是美国控制的。世界几乎所有的资金流动都在SWIFT系统下交易,交易信息必然受到美国的监控。 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各项政策相继出台,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和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需求迅速增长,对金融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需求,进一步整合现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效率,2012年初,人民银行决定组织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以下简称CIPS),满足全球各主要时区人民币业务发展的需要。 截止2015年10月CIPS上线运营,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及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建设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成为必然要求。业界普遍认为,CIPS的建立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同时,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全球的使用,为其成为真正的全球货币铺平道路。 CIPS(一期)的主要功能是便利跨境人民币业务处理,支持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算、跨境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和跨境个人汇款等业务。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CIPS(一期)采用实时全额结算方式处理客户汇款和金融机构汇款两类业务。二是各直接参与者一点接入,集中清算业务,缩短清算路径,提高清算效率。三是采用国际通用ISO20022报文标准,采纳统一规范的中文四角码,支持中英文传输,在名称、地址、收费等栏位设置上更有利于人民币业务的自动处理。CIPS报文设计充分考虑了与现行SWIFTMT报文的转换要求,便于跨境业务直通处理并支持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四是运行时间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人民币业务主要时区。五是为境内直接参与者提供专线接入方式。 现有人民币跨境清算模式主要包括清算行模式和代理行模式。清算行模式下,港澳清算行直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其他清算行通过其总行或者母行接入大额支付系统,所有清算行以大额支付系统为依托完成跨境及离岸人民币清算服务。代理行模式下,境内代理行直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境外参加行可在境内代理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进行人民币跨境和离岸资金清算。 相关制度 CIPS(一期)的制度主要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暂行规则》、《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参与者服务协议》、《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操作指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运行规则》以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技术规范》。 其中,《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暂行规则》(银办发[2015]210号)由人民银行制定并在门户网站发布,主要规定参与者的加入条件、业务处理要求、账户管理要求等。经人民银行批复后,CIPS运营机构制定并发布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参与者服务协议》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操作指引》,协议以法律文本的形式约定了CIPS运营机构和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操作指引规定了主要业务流程及具体要求。后续,CIPS运营机构还将发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运行规则》(最新发布:银发[2018]72号)、《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技术规范》。


中非跨境电商平台和中非易货贸易平台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国务院关于同意在鄂尔多斯等27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 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商务部: 你们关于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在鄂尔多斯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金华市、舟山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景德镇市、上饶市、淄博市、日照市、襄阳市、韶关市、汕尾市、河源市、阳江市、清远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南充市、眉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宝鸡市、喀什地区、阿拉山口市等27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名称分别为中国(城市或地区名)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具体实施方案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分别负责印发。 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综合试验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复制推广前五批综合试验区成熟经验做法,发挥跨境电子商务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引导跨境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创新发展,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保障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交易安全、国门生物安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和有效防范交易风险,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三、有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要按照试点要求,尽快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要进一步细化先行先试任务,突出重点,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扎实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要建立健全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机制,根据有关部门的管理需要,及时提供相关电子信息。要定期向商务部等部门报送工作计划、试点经验和成效,努力在健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配套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各综合试验区建设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综合试验区的协调指导和政策支持,切实发挥综合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按照鼓励创新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协调配合,着力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B2B)方式相关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研究出台更多支持举措,为综合试验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和规范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壮大。要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统计体系,实行对综合试验区内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货物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支持政策,企业可以选择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对经所在地海关确认符合监管要求的综合试验区所在城市(地区)自动适用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试点政策,支持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商务部要牵头做好统筹协调、跟踪分析和指导服务,建立健全评估和退出机制,定期开展评估,促进优胜劣汰,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重大问题和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


2021年我国吸收外资规模再创新高

2021年我国吸收外资“成绩单”13日出炉。商务部当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同比增长14.9%,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不仅总量高,而且成色足。据商务部数据,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资增长较快。2021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7%,高技术服务业增长19.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64.9亿元,同比增长16.7%。 从来源地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投资增长较快,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4%和29%,高于全国引资增速。 此外,东中西部引资全面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4.6%、20.5%和14.2%。 未来如何继续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2022年商务部将从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外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等方面入手,推动稳总量、优结构、提质量,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据介绍,商务部将落实好2021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督促加快配套法规文件“立改废”,保障“非禁即入”。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和中西部地区。商务部还将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不符的规定,落实外资企业公平待遇。


中东国家高官密集访华,释放三大信号

  1月10日至14日,沙特、巴林、科威特、阿曼四国外交大臣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秘书长集体访华。在接待海合会国家代表团期间,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还同阿联酋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长通电话。1月12日、14日,土耳其、伊朗两国外长也相继访华。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新一轮疫情来势汹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东国家高官相继访华预示着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提质升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东国家高官密集访华背后,是加强发展战略对接的诉求。2010年底开始的中东变局从北非蔓延到西亚,造成近十个阿拉伯国家政权的持续动荡。受大国代理人战争和转型国家政权改组的影响,中东国家陷入教派冲突的漩涡。2016年,沙特、巴林等与伊朗断交;2017年,沙特等国与卡塔尔断交;2018年,土耳其和沙特因“卡舒吉”事件爆发外交危机。以沙特为代表的“保守派联盟”,以土耳其为代表的“亲穆兄会联盟”和以伊朗为代表的“什叶派抵抗联盟”在中东形成“三国杀”。教派矛盾使中东国家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终于,经过十年的教派纷争后,土耳其、伊朗和沙特之间“冷战的坚冰”开始消融,沙特等国与卡塔尔恢复外交关系,伊朗与沙特在伊拉克举行了数轮谈判,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将于今年2月访问沙特。随着中东伊斯兰大国之间关系缓和,中东国家意识到发展才是解决中东问题的“总钥匙”。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成为中东国家重要经贸、能源和发展伙伴。近年来,沙特、土耳其、伊朗、科威特、阿曼、巴林等国提出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希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加强与中国发展战略对接,与中国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电子商务、大数据等务实领域丰富合作内涵。访华期间,中国与海合会秘书处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尽快完成中海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建立中海自由贸易区,就是其中的一例。 中东国家高官密集访华,还与地区安全形势有关。2021年,美国从阿富汗完全撤军,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撤出在沙特的“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表明美国向中东提供安全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下降。与此同时,“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及其分支机构“呼罗珊省”等恐怖组织伺机卷土重来,中亚、南亚和西亚毒品问题、难民问题等跨国性安全问题相互联动,牵动着伊朗、土耳其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神经。在跨区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东国家未雨绸缪,希望与中国在地区安全治理领域加强合作,围绕也门危机、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展开磋商,加强政策沟通,巩固多边安全机制。 中国、土耳其、伊朗和多数海湾阿拉伯国家是亚信会议成员国。2021年,伊朗启动正式加入上合组织程序,沙特和土耳其是上合组织的对话伙伴国,中国与这些中东国家在国际多边安全机制中互动频繁。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多边安全机制中的合作促进了中东安全治理,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东各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东国家高官密集访华,也表明不愿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牺牲品。中东变局以来,美国在中东组建军事联盟,制造分裂和对抗,加剧了中东地区的教派矛盾,甚至不惜对伊朗军事指挥官实施“定点清除”,恶化了中东安全局势。不仅如此,美国居高临下,将中东盟友视为“二等公民”和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拜登总统在中东推行“价值观外交”,与土耳其、阿联酋和沙特等盟国多次发生外交摩擦。 美国还屡屡试图阻挠中东国家与中国的合作:美国一方面实施长臂管辖,破坏中国与伊朗开展正常的能源、投资与贸易往来;另一方面,美国积极拉拢中东盟友,威逼利诱,甚至以停止军售相威胁,要求中东盟友停止与中国在5G、光伏、港口、民用核能等领域的合作。此次中东国家高官密集访华,体现出中东国家普遍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不愿被绑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战车”上,也不愿意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牺牲品。 中国是中东和平的维护者、中东经济的建设者和中东热点问题的斡旋者。中国在中东奉行不结盟、不培养代理人、不填补权力真空的“零敌人”政策,与所有国家建立平等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与伊朗和沙特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科威特和阿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土耳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合会将在沙特举行第四轮战略对话。中国欢迎中东国家坚持战略自主性;中国维护中东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中东国家内政,反对将人权问题、病毒溯源问题和体育问题政治化;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反对美西方恃强凌弱、向中东输出战争、发军火财,受到中东国家的普遍赞赏。 总之,中国和中东国家均面临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艰巨任务,均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潜在挑战。中国与中东国家处于亚洲的东西两端,双方共同努力,探索南南合作的新模式,将共同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