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改“市场+保障”双轨制将逐渐形成,对楼市影响几何?

转自:中国网 近日,据媒体报道,《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国发【2023】14号文)(以下简称“14号文”)已传达到各城市人民政府、各部委直属机构。 专家认为,“14号文”的出台,或预示着“新房改”即将到来,未来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将发生显著变化,保障房的地位明显提升,“市场+保障”双轨制将逐渐形成。 从供给侧彻底调整供应结构 让住房回归居住和民生属性 据悉,“14号文”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筹集、保障对象和标准、配售和管理、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具体执行办法由各地城市政府制定。 具体来看,“14号文”明确了两大目标,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奋斗”;二是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近期房地产市场下滑比较明显,超出了市场预期。在政策大力纾困和刺激下,利率降到历史最低,限购政策基本上退出,但效果依然不足。 “最大的问题是‘供需错配’”。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传统的房地产管理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此次,“14号文”提出,规划建设保障房应按照“工薪收入群体可负担、项目资金可平衡、发展可持续”的原则,由各地政府按划拨方式供地和负责建设配套设施,在此基础上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 “要从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来解决问题,彻底调整供应结构,以实现对需求的匹配。”李宇嘉认为此次房改目的是彻底让住房回归居住和民生属性,让这部分人群能够分享到房地产市场和城镇化的红利,解决房地产发展不可持续和内需疲弱的问题,也是构建内循环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对于第二条提到的“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关荣雪认为这主要是针对改善性住房需求。 “不排除是接下来限价等政策松绑的信号,比如取消限价限售、土地价格上限等举措,而且取消限价等情绪已经开始蔓延了。”关荣雪表示,“此前市场消息称自然资源部建议各地取消土地限价,并且济南、合肥、成都等城市的土拍规则已有所调整,部分待出让地块不再限制土地上限价格,重回价高者得,后续不排除房价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 另外,这也将会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房产税收收入,也有利于提振房地产市场活跃度,给予房企一定的信心。 成本价供应、封闭流转 是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最大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此轮房改对保障对象及配售方案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保障对象重点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城市需要的引进人才等群体。以家庭为单位,保障对象只能购买一套保障房。如果是已享受过房改房等政策性住房的家庭申请保障房,需按规定腾退原政策性住房。 各地须按照“保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城镇户籍家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引进人才等不同群体的保障面积标准。 从工薪收入群体来看,主要是包括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群体。在实际层面上或有两类分类,即本地户籍和外来人口。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预计各地针对此类群体会有针对性的政策。 从引进人才群体来说,或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和企业引进人才等。“需要注意的是‘引进人才’和‘年轻人’、‘大学生’的概念还是有所差异的,更强调产业方面的因素。”严跃进表示。 配售方案方面,“14号文”提出,保障房将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按保本微利原则,公平公正配售。配售价格按基本覆盖划拨士地成本和建安成本、加适度合理利润的原则测算确定。 同时,保障房必须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禁止以任何方式违法违规将保障房变更为商品房流入市场。工薪收入群体购买的保障房不得长期闲置。如长期闲置、确需转让、因辞职等原因离开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的,由各地政府按规定予以回购。 对于此次“14号文”,关于配售型的保障性住房的最大特征,李宇嘉认为是“成本价供应、封闭流转”。 “该类型住房,土地是划拨或盘活存量土地,资金来自低息贷款或 ,建设主体的国企城投。”李宇嘉直言这样的组合能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实现成本价供应,让最广泛的困难群体纳入保障。 李宇嘉还谈到,封闭流转一方面能杜绝寻租或套利,使得房源分配给最需要的人群;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后期套现导致二手房挂牌量大幅度增加,冲击商品房市场。 此外,“14号文”还明确要求各地做好政策衔接,协调好保障性住房与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商品房之间的关系。


福建自贸试验区: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平潭片区先行先试,推行“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厦门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联通40多个部门,跨境贸易业务一站式办理;福州片区实现国内首笔大宗商品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成功落地……自2015年4月挂牌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耕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累计推出20批622项创新举措。 截至今年6月,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企业12.78万户,注册资本2.78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是挂牌前的8.3倍、12.5倍。福建自贸试验区分为平潭、厦门、福州3个片区,以不到全省1‰的面积,引进约占全省1/4的新增外资企业、贡献约占全省1/6的外贸进出口额。 推进制度集成创新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福建自贸试验区持续推进制度集成创新。 平潭片区首创商事登记“六个一”综合服务模式,率先实施民宿开办“承诺备案+全程网办”等措施,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不久前,因为看好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前景,来自云南大理市的左昌来到官姜村投资建设民宿。“平潭出台了不见面审批政策,手机上就能完成备案,一趟也不用跑。”左昌告诉记者。 “从业者线上提交申请,我们线下开展‘并联’审查。符合条件的,7个工作日就能完成备案登记,实现‘准入即准营’。”平潭综合实验区行政审批局民生服务与资格资质管理处处长杨萍介绍。 福州片区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围绕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推进制度创新。 “我们建立‘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实施企业登记多部门并联办理等制度创新,形成从企业登记到注销退出的全链条便利化措施。”福州片区管委会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黎发明说。 厦门片区管委会组织市口岸办、海关等10多个部门以及银行、货站等20多个服务企业协同建设“单一窗口”平台,为企业提供口岸通关、跨境贸易、物流、政务、金融等方面服务,变“多个窗口、多口受理、多次申报”为“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截至今年9月底,厦门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联通40多个部门,累计上线101项基本服务功能,服务企业、机构17505家。 厦门申悦关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海运部报关员刘华德说,以前报关要挤在口岸联检大厅附近的小格子间,各个窗口来回跑,如今坐在办公室就能完成,“‘单一窗口’让通关效率提升了50%以上,部门网点工作承载量增加了1倍。” 试验田的辛勤耕耘,让一批批制度创新的果实在各地落地生根。福建省自贸办相关人士介绍,3个片区已有35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试点经验列入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服务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福建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平潭、厦门、福州3个片区在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引进制造企业、证券公司等各类项目,创建两岸农渔产品交易中心、两岸先端材料研发合作中心、两岸精准医疗合作实验室等一批示范项目。 两岸产业深度融合—— 厦门片区支持设立以两岸金融为主题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台资板”,促进台资企业展示交易;福州片区加强两岸先进制造合作,研发抗菌超薄玻璃和二维码解码芯片,两岸先进制造业技术服务中心服务企业年均超3万次。 截至今年6月,3个片区累计新增台资企业3097家、合同台资80.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同期的27.8%、29.8%。 畅通两岸经贸合作—— 2708.8万票、货值近76.1亿元……10月18日下午,平潭跨境电商园大数据展示平台上,数据闪烁跳跃,折射两岸电商交易的蓬勃发展。“平潭开通了至台北、台中、高雄的海运航线,海运货物最快仅需5.5个小时到港。”平潭综合实验区岚台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左敏说。 2022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对台跨境电商出口发货量超过1700万票,货值超100亿元,约占大陆对台跨境电商出口总额的70%。 促进台胞就业创业—— 10月7日,身在台湾的台胞方玉在手机上完成了职业资格采信证书申报,将自己的“保姆人员单一级”职业证书换成“育婴员三级”资格证。将来,她可以在大陆从事相应工作。 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管理处处长苏斌介绍,台胞职业资格采信证书随时能在线上查询,台胞可凭此在大陆继续参加培训、考级,目前换证台胞已达2000多人次、培训就业近万人。 “我们率先试点允许台胞使用台胞证或居住证申请注册大陆企业,建设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创客基地。”厦门片区管委会相关人士说。 截至目前,福建自贸试验区内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创客基地已累计入驻台湾企业和团队1100多家、台湾青年2600多人。 深化共建“一带一路”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区域。福建自贸试验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建设双向投资平台、构筑互联互通重要节点。截至今年9月,自贸试验区内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缩减至27项,累计新增外资企业5157家。 10月16日下午,一艘从海外驶来的货轮缓缓靠泊福州港江阴港区。“下一站开往厦门港,货物主要是服装鞋帽原材料和家具。”江阴码头操作部副经理苏兴孝介绍,目前该港区航线已达61条,其中“丝路海运”航线11条。 福建加快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开通了至欧美的洲际货运航线,中欧(厦门)班列稳定开行,截至今年上半年,班列已累计发运1263列,货值达312.03亿元。 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福建自贸试验区“走出去”投资兴业。“项目推进过程中,福州片区管委会为我们提供了周到而专业的服务,在项目增资备案、扶持资金申报、风险防范等方面给予指导。”福建佳和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培奎说。 今年6月,厦门一家跨境电商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而被冻结资金。“经调查核实,企业并没有侵权,我们随即利用涉外法律服务网络向法院提交答辩并申请听证,1个月内就帮助企业解冻了资金。”盈科海丝国际法律服务中心负责人薛妮说。 围绕贸易争端、法律纠纷等风险,2021年,厦门片区启动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截至目前,海丝中央法务区已线下集聚法务、泛法务和法务科技企业1260余家,线上联通各类法务机构2500余家,构建起“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海事争端解决体系,受理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事海事案件1300余件、标的金额超100亿元。


链博会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从《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民健康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 今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健康生活链将作为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的五大链条之一,展示大健康产业关键环节的产品和技术以及中医保健等传统特色产业,按照人的生命阶段呈现从出生到养老的完整健康产业链条,促进大健康领域各产业间融合发展,是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健康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方向明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健康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健康生活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首届链博会设置健康生活链,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健康、预防保健以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而且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在孕产婴儿健康、个人营养保健、老年康养照护等多个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加精准的健康支持。 对“链”上参展企业而言,方向明认为,首届链博会将汇集来自全球的专业采购商和观众,为参展企业搭建展示其在健康生活领域最新产品、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平台,有助于吸引潜在客户、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关注。 “此外,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企业、专家以及政府代表可以在链博会上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发展机遇,参展企业可借此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技术发展以及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自身战略和发展方向。”方向明说。 大健康产业作为涵盖医疗、健康保健、医药制造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产业,旨在提升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当前,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生物信息等新兴技术在大健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医疗诊断到个人健康管理,科技正在改变传统医疗和保健方式。例如,在远程医疗和数字健康的快速发展下,患者可以通过视频会诊、医疗app等方式获取医疗服务;健康监测设备和智能穿戴设备也在普及,帮助人们管理健康;通过分析个体基因信息,可以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等。 在方向明看来,首届链博会所设置的健康生活链致力于打造创新驱动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和全生态圈平台,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首先,大健康产业各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在链博会上交流技术、分享经验,有助于促进跨领域合作,推动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其次,通过不同企业与潜在客户、合作伙伴的接触,市场新需求有机会被深入洞察,有利于推动大健康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再次,链博会对健康生活理念的宣传可以引导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预防保健等方面,从而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推动健康观念的普及,为大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源动力。


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若干措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为更高水平开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若干措施》聚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风险防控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试点措施和风险防控举措。 一是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包括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对暂时出境修理后复运进入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航空器和船舶免征关税、特定货物临时入境暂不缴纳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预裁定有效期届满前从速对展期申请作出决定、对进口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符合的相关标准实施供方自我声明等措施。 二是推进服务贸易自由便利。包括按照内外一致原则金融管理部门于120天内就金融机构申请开展相关金融服务作出决定、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类的新金融服务、相关企业和个人可依法跨境购买一定种类的境外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境外专业人员能力评价评估工作程序等措施。 三是便利商务人员临时入境。包括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内部调动专家的随行配偶和家属享有与该专家相同的入境和临时停留期限、放宽相关外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随行配偶和家属入境和临时停留期限等措施。 四是促进数字贸易健康发展。包括健全完善线上商业活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要求转让或获取大众市场软件源代码作为进口销售的条件等措施。 五是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包括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环境保护等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 六是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制度。包括建立健全重大风险识别及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健全安全评估机制、强化风险防范化解、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等措施。


中国央行降息10基点

在本周意外下调逆回购利率后,周四中国央行如预期跟进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中国5月经济数据继续走弱,政策制定者试图通过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为复苏添火助力。 根据中国央行公告,今日开展了2370亿元人民币1年期MLF操作,利率从2.75%下调至2.65%。 本周二央行先后将逆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调10个基点,市场预期下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亦会跟随走低。MLF降息后很快出炉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复苏动能趋弱。 青年失业率20%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上月放缓至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按年增速均低于预估,房地产投资进一步恶化。 此外,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进一步走高至20.8%。统计局称国内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 “(MLF降息)这个信号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政策方向的逆转,”百达财富管理亚洲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陈东(译音)表示,“现在政策制定者必须加大油门。短期内,我们需要持续的货币和财政支持。 中国经济今年二季度已经显现出复苏乏力的迹象。此前彭博报道,中国政府据悉正考虑出台包括降息在内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央行净投放217亿 美联储隔夜宣布6月暂停升息,以评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中国央行果断先手降息加码刺激力度,向市场释放了维稳经济的明确信号。 本月MLF到期规模有2000亿元(约1176亿令吉),据此计算,央行通过MLF口径净投放370亿元(约217亿令吉)。央行今日同时开展20亿元(约11.7亿令吉)7天期逆回购操作,持平当日到期量。 “MLF降息符合预期并不意外。”澳纽银行资深中国策略师邢兆鹏表示,370亿元的净投放表明中国央行加大了对信贷增长的支持力度,短期内整体流动性仍然充足,我们不担心季末的需求。


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

外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确保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目标任务,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贸易促进拓展市场 (一)优化重点展会供采对接。推动国内线下展会全面恢复。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支持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优化展区设置和参展企业结构,常态化运营线上平台。各地方和贸促机构、商协会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展会的支持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持续培育境外自办展会、扩大办展规模。 (二)便利跨境商务人员往来。加强对外沟通,提高APEC商务旅行卡办理效率,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其他国家畅通我商务人员申办签证渠道、提高办理效率。继续为境外客商办理来华签证提供便利。研究优化远端检测措施。尽快推进国际客运航班特别是国内重点航空枢纽的国际客运航班稳妥有序恢复,推动中外航空公司复航增班,更好为商务人员往来提供航空运输保障。 (三)加强拓市场服务保障。我驻外使领馆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推介重点展会等举措,创造更多贸易机会,加大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开拓市场的支持力度。发挥贸促机构驻外代表处作用,做好信息咨询、企业对接、商事法律等方面服务。发布相关国别贸易指南,想方设法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支持外贸大省发挥好稳外贸主力军作用。 二、稳定和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 (四)培育汽车出口优势。各地方、商协会组织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直客对接,引导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中长期协议。鼓励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汽车企业在海外提供金融支持。各地方进一步支持汽车企业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提升在海外开展品牌宣传、展示销售、售后服务方面的能力。 (五)提升大型成套设备企业的国际合作水平。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更好服务大型成套设备项目。金融机构在加强风险防控基础上,统筹考虑项目具体情况,保障大型成套设备项目合理资金需求。鼓励各地方通过开展招聘服务等方式,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确保履约交付,推动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六)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加快修订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进一步提高进口贴息政策精准性,引导企业扩大国内短缺的先进技术设备进口。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七)用足用好中央财政资金政策。开展第二批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工作。研究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二期。 (八)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分支机构在贸易融资、结算等业务方面的服务能力。鼓励银行和保险机构扩大保单融资增信合作,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增信支持力度。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加大资源倾斜,积极满足中小微企业外贸融资需求。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 (九)更好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加大对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加快拓展产业链承保,进一步扩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承保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 (十)优化跨境结算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完善外汇衍生品和跨境人民币业务,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更好满足外贸企业汇率避险和跨境人民币结算需求。支持各地方加强政策宣介、优化公共服务,推动银企精准对接、企业充分享惠。 四、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十一)稳定和提升加工贸易。强化用工、用能、信贷等要素保障,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梯度转移,促进加工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新认定一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办好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支持东中西部产业交流对接。加快推进一批“两头在外”重点保税维修试点项目落地,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 (十二)完善边境贸易支持政策。做大沿边省份对外贸易。有力有序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工作。探索建设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数据监测平台。修订出台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优化边民互市贸易多元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增加自周边国家进口。 (十三)推进贸易数字化。支持大型外贸企业运用新技术自建数字平台,培育服务中小微外贸企业的第三方综合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发展,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充分发挥先行示范效应,适时总结发展经验。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2023—2025年每年遴选5—10个数字化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并推广应用。 (十四)发展绿色贸易。指导商协会等行业组织制订外贸产品绿色低碳标准,支持相关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培训,增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和能力。 (十五)推动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支持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培育自主品牌。鼓励各地方结合产业和禀赋优势,创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带动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出口。加快出台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引导跨境电商企业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并发挥好其作用,指导企业用好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相关税收政策措施。持续完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考核评估机制,做好评估结果应用,充分发挥优秀试点示范引领作用。 五、优化外贸发展环境 (十六)妥善应对国外不合理贸易限制措施。加强对地方和外贸企业的培训指导,对受影响的重点实体帮扶纾困。发挥好预警体系和法律服务机制作用,支持各级应对贸易摩擦工作站和预警点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帮助企业积极应对不合理贸易限制措施。发挥贸促机构作用,做好风险评估和排查。 (十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入推进“单一窗口”建设,扩大“联动接卸”、“船边直提”等措施应用范围,提高货物流转效率。稳步实施多元化税收担保,助力企业减负增效。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用培育力度,使更多符合认证标准的外贸企业成为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进一步便利出口退税办理,推动实现出口退税申报报关单、发票“免填报”,更好服务广大外贸企业。各地方做好供需对接和统筹调度,健全应急运力储备,完善应急预案,保障外贸货物高效畅通运输。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强化疏导分流、补齐通道短板、提升口岸过货能力。 (十八)更好发挥自由贸易协定效能。高质量实施已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编发重点行业应用指南,深入开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专题培训,组织论坛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地方和企业经验分享,提高对企业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由贸易协定的综合利用率。鼓励和指导地方组织面向RCEP等自由贸易伙伴的贸易促进活动。 六、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方、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工作,全力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目标任务。鼓励各地方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增强政策协同效应。商务部要会同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跟踪外贸运行情况,分析形势变化,针对不同领域实际问题,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协作配合和政策指导,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向世界发出“邀请函” 横琴开启全球招商

2023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球招商推介会9日举行,邀请全球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横琴。来自中国、法国、葡萄牙、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00名代表参会。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主任李伟农表示,本次全球招商推介会是面向全球企业家展示合作区发展成效的重要窗口,更是合作区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郑重宣示。 参会的葡萄牙企业好利安已经在澳门经营40年,该公司首席财务官安东尼奥·阿尔梅达说,他看好横琴未来的发展。 “我第一次来到横琴,这里先进的基础设施、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市场机遇让我印象深刻。”阿尔梅达说。 本次推介会还进行了“全球招商合伙人”和“全球招商大使”的授牌仪式,选聘普华永道等四家公司和机构担任合作区“全球招商合伙人”,选聘新加坡中小企业协会主席阿布巴卡等三名代表为合作区“全球招商大使”。 “这里有着世界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还有出色的地理区位优势,加上政策的红利,我认为横琴拥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阿布巴卡说。


上海推出41条措施稳外贸引外资

记者从4月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巩固外贸外资回稳向好势头,上海再出“大招”,制定并形成《上海市促进外贸稳规模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和《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出台41条措施,继续推动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副市长华源表示,两项政策措施的制定结合上海实际,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强化系统集成,主要概括为“三个坚持”,即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发展;坚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外贸外资提升;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外贸外资服务保障。 据了解,上海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始终把高质量做好外贸外资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近年来先后出台多轮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取得积极成效,贸易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外商投资首选地的地位更加巩固。 华源介绍,2022年,上海货物进出口和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全市外贸进出口4.19万亿元,增长3.2%,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39.56亿美元,连续三年稳定在200亿美元以上。今年以来,上海外贸外资开局实现平稳增长,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1-2月全市货物进出口6815.6亿元,在去年同期高基数、高增速的基础上增长0.7%;实际使用外资49.61亿美元,增长18%;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外资研发中心5家,累计分别达到902家、536家。 21条措施促外贸稳规模提质量 《上海市促进外贸稳规模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促进外贸稳规模、促转型、拓市场、优环境为主线,主要提出四方面21条措施。聚焦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大通关、金融和退税等方面支持力度。支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两头在外”医疗器械产品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物流中心可免于加贴中文标签;鼓励扩大重点能源矿产和重要农产品进口;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设立100亿元外贸小微企业专项信贷额度;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全年承保规模不低于500亿美元。 上海将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释放外贸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三期扩区;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及医疗器械业务;加快推进再制造产品按新品进口实施监管试点等。 在支持开拓多元化市场方面,上海将以深入实施RCEP为契机,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举办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线下展,组织更多企业参加广交会线下展;加大企业参加海外重点展会展位费支持;加大经核准出口商培育力度,指导企业用好原产地自主声明便利化措施;建设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鼓励跨境货物贸易优先使用人民币结算。 在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方面,支持合规企业申请特定两用物项通用许可。拓展长三角区域异地货站业务;支持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案件调查;拓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业务范围;支持境外仲裁机构在上海设立业务机构。 20条措施促外资稳存量扩增量 《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聚焦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主要提出四方面20条措施。 一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提升扩大开放水平。支持外资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养老金管理、理财、财务公司率先落户上海;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开展沿海捎带业务试点;积极争取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措施先行先试;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率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在数字贸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等领域探索扩大开放措施。 二是提升引进外资能级,围绕支持和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现代服务、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支持外资企业平等享受各类产业政策、技术改造和数字化改造等政策;鼓励外资设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设立外资研发机构协同创新项目;支持更多高能级首店、新品落户上海;支持外资企业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等。 三是加大外资发展要素支持,围绕财税、金融、人员往来、进出口等方面提出支持或便利化举措,推动外资项目落地。强化外资项目专班和专员服务机制;支持各区对符合本市产业发展导向的外资企业、外商新增投资项目、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项目给予奖励;在全市范围试点拓宽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的外商投资渠道;为外资企业的高管、外籍技术人员本人和家属提供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 四是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围绕加强投资促进服务,保护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展“投资上海”境内外投资促进活动;举办政企沟通圆桌会议,建立驻沪外国商协会专员对接机制;实现涉外服务专窗外籍人士出入境、工作许可等高频事项中英文在线办理功能;畅通外资企业投诉渠道;保障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建设等。 下一步,上海将着力推动政策红利精准释放、直达企业、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助推上海外贸外资在新形势下继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国际商报


我国出台15方面政策举措推动边(跨)境经济合作区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等17部门近日印发通知,着力推动边(跨)境经济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优化顶层设计,促进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明确了5类15方面政策举措。 商务部联合中央编办、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6部门近日印发《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边(跨)境经济合作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我国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也是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知要求,将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成为集边境贸易、加工制造、生产服务、物流采购于一体的高水平沿边开放平台,促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通知明确了5类15方面政策举措:一是完善功能布局,包括研究推动新设和扩区调区、加强与口岸及相关开放平台联动等;二是拓展国际合作,包括畅通跨境物流和资金流、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支持地方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等;三是支持产业创新发展,包括做强做优边境贸易、延伸完善沿边特色产业链供应链、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前瞻布局中高端产业和新兴业态等;四是优化要素供给,包括统筹各类财政资源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用地和用能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五是完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优化管理体制等。


企业将自动获得外贸经营权

去年12月30日起,国家正式取消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的规定。企业想从事外贸业务,自动获得外贸经营权,再不用到商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了。 这项改革将带来哪些利好?未来,企业和主管部门应该如何应对? 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取消备案登记,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外贸增长潜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外贸经营备案登记是什么?为啥要备案登记? 记者了解到,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在2004年确立,根据该制度,新进入或者准备进入外贸领域的企业需经过备案登记才能从事外贸业务。 “外贸经营权是国家赋予外贸经营者的一项基本权利。2004年以前,想要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是需要国家审批的。”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说,“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履行承诺,与国际规则接轨。相关审批逐渐放开,建立了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 为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决定,授权国务院在自贸试验区暂时调整适用对外贸易法第九条,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试点三年。 试点在自贸试验区稳步推进,受到企业欢迎。国务院提出,上述改革试点实施以来,对外贸易经营者相关手续办理流程得以精简,便利度显著提升,受到市场主体广泛认可;有关政府部门着重加强监管,在管理上未发现风险隐患。改革举措经实践证明可行,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条件。因此,建议修改对外贸易法。“通过对三年试点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我们认为在全国范围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1月初这样解释说。 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对外贸易法的决定,删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九条关于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的规定。 2022年12月30日起,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停止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对于申请进出口环节许可证、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证书、配额、国营贸易资格等相关证件和资格的市场主体,有关部门不再要求其提供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材料。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外贸经营管理领域重大改革举措,是中国政府坚定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制度创新,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外贸增长潜力,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更好服务市场主体 ——节省企业的时间和成本,激励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取消这项备案登记,将对企业形成实实在在的利好。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介绍,以往企业需通过备案登记,获得外贸业务资质,而办理备案登记需前往多个部门,耗时4-5天时间。 具体来看,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需要先在商务部相关网站注册申请,线上填写材料,携带相关材料至线下审核后,领取备案登记。有了这一备案登记表的纸质版原件,才能办理下一环节的海关注册。 “取消备案登记,意味着企业可以自动获得外贸经营权。”孙元欣说,“这不仅能够节省企业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更重要的是将激励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市场主体数量从2018年的1.1亿户快速增长到2022年底的1.69亿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历史性地跃上5000万户和1亿户的大台阶。“民营企业在我国外贸交易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恺认为,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给广大经营者吃下了“定心丸”,之后对外贸易不再是一个特殊的经营项目,而是日常业务的一部分。 “取消外贸经营者登记,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企业主体。这对于刚进入或未来想开展外贸业务的中小型公司意义较大,增强了市场透明度,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程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说。 (记者 孔德晨) 采访中,多位专家谈到,免去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手续是国际通行做法,符合中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也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需要。 今年,服务外贸企业主体将有更多实招。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介绍,今年将优化出台新的贸易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解决问题,持续提高外贸综合竞争力: ——强化贸易促进。密切供应商和采购商对接,稳住出口贸易。全面恢复举办广交会等一系列国内出口展会线下展。同时,全力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外各类专业展,从而创造更多贸易机会。 ——合理扩大进口。密切同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各国优质产品进口,从而稳定全球贸易供应链。 ——深化贸易创新。促进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此外,还将稳定外贸产业基础,持续优化外贸产业结构,在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梯度转移,升级发展。 继续提升外贸便利度 ——商务部将指导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做好取消备案登记后的工作衔接 据海关统计,2022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了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比2021年增长7.7%。 “我国外贸发展领域中的结构性亮点突出,国际市场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张建平说,“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是我国制度型开放的内生要求和必然结果。今后,继续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下工夫,提升外贸便利度,将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张建平说。 但也需注意,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取消后,企业如果从事进出口业务,目前仍需办理海关登记,在海关进行留底和备案,以获取报关权限。此外,企业还需在外汇管理局进行企业名录备案。 取消备案登记后,企业该怎么做? 多位专家建议,企业应该抓好机遇,主动适应国外市场,通过加强创新抢占市场。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认为,外贸企业应探索“链式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联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整合利益链、应用技术链、培育生态链,降本提效,提升竞争力。“企业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产销衔接、供需匹配,提升供应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赵萍说。 取消备案登记以后,主管部门对外贸企业的监管由过去的市场准入为主逐步转向服务和引导。 放宽准入限制以后,监管工作如何落到实处?海关的信息从哪里来?海关办理外贸企业进出口货物的报关验放手续依据什么信息?孙元欣说:“主管部门与海关等有关部门工作上的协调衔接和信息共享问题要研究解决好,不应简单一‘删’了之。” 业内人士建议,取消备案登记后,主管部门不仅要主动沉到基层一线,更多摸底和了解企业情况,还要加大与海关、贸促会等单位的协同联动,以获取更多信息。“具体来看,可以通过举行各类外贸企业交流会、对接会等方式,邀请更多有兴趣的企业来座谈,从而了解情况。这种方式更适合大中型企业。”张建平说,“也可依托区县,让各区县商务委了解本区外贸企业新增情况,最后汇总归类。这种方式,更适合获取小型企业。” 束珏婷表示,商务部将继续加强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外贸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强化外贸形势分析,完善外贸政策措施,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四川外贸企业组团出海:赴欧洲拓展国际市场

四川省商务厅5日发布消息称,四川食品、医药、汽车、家具、农产品等行业31家外贸企业40人5日飞赴法国、德国、意大利,开展为期9天的经贸促进活动,通过拜访新老客户、参加知名展会、考察调研当地商协会和商贸企业等方式,深化合作意向,掌握行业动态趋势和投资环境政策,拓展经贸往来。 2020年至今,受疫情延宕反复和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影响,四川外贸企业与国外客户的交流洽谈持续受阻,订单减少、业务萎缩的状况让走出国门、争抢订单、稳定份额成为外贸企业的强烈意愿。 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商务厅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推出商务包机“组团出海”赴欧洲拓展市场活动,得到企业热烈响应和社会广泛点赞。这是四川省近年来首次,体现了疫情下稳增长、促发展的坚定决心。 欧洲是四川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四川省大多数外贸企业的出海首选。数据显示,四川省与欧洲今年1月至9月进出口额达1491亿元,占该省外贸总量超过20%,其中德国、法国、爱尔兰等为主要贸易国家,贸易产品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配件、家用电器、服装鞋帽等为主。 为取得实实在在的活动效果,四川省商务厅成立工作专班,在组织报名、证照办理、防疫隔离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坚实保障和高效服务。从11月14日申办护照,到12月5日正式出发,仅用时15个工作日,比正常流程节约一半时间。出行当天,四川省商务厅组织召开行前培训会,详细讲解外事纪律、疫情防控和安全等注意事项,发放《出行须知》和健康防疫包;活动结束后还将收集活动成效成果,总结商务包机的经验做法,挖掘外贸新机遇和新增长点。 据了解,今年10月,四川省商务厅印发《关于“川行天下”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的若干措施》,围绕支持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开展经贸促进活动、建设利用拓展市场平台、支持提升“硬件”建设、优化市场环境等5个方面,推出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十项务实举措。目前四川已有100余家企业通过“代参展”“线上展”等方式参加香港美食博览会、美国国际海洋石油技术展览会、美国拉斯维加斯鞋展等国(境)外国际性知名展会,达成意向订单超10亿元。明年四川省商务厅还将组织“川行天下·东盟经贸促进活动”,率领企业到泰国、越南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参加知名展会,深耕东南亚等市场。 来源:中国新闻网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再扩围 三十三地获批

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廊坊等33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正式发布,同意在廊坊市、沧州市、运城市等33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七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此次扩围之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数量达到165个,覆盖31个省份。 具体来看,《批复》提出,同意在廊坊市、沧州市、运城市、包头市、鞍山市、延吉市、同江市、蚌埠市、南平市、宁德市、萍乡市、新余市、宜春市、吉安市、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菏泽市、焦作市、许昌市、衡阳市、株洲市、柳州市、贺州市、宜宾市、达州市、铜仁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拉萨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33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名称分别为中国(城市或地区名)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洪勇分析,本次新设的33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所在城市外贸基础较好,地理分布上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 在具体建设推进方面,《批复》提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要复制推广前六批综合试验区成熟经验做法,发挥跨境电子商务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外贸优化升级,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抓好风险防范,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要保障好个人信息权益,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批复》要求,有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要按照试点要求,尽快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要进一步细化先行先试任务,突出重点,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扎实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 《批复》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综合试验区的协调指导和政策支持,切实发挥综合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按照鼓励创新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协调配合,着力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B2B)方式相关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研究出台更多支持举措,为综合试验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更好促进和规范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壮大。 《批复》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统计体系,实行对综合试验区内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货物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支持政策,企业可以选择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对经所在地海关确认符合监管要求的综合试验区所在城市(地区)自动适用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试点政策,支持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商务部要牵头做好统筹协调、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建立健全评估和退出机制,定期开展评估,促进优胜劣汰,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重大问题和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 洪勇说,新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体现了政府对跨境电商新业态的重视,期望通过跨境电商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洪勇指出,据海关统计,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五年增长近10倍,去年规模达到1.92万亿元,增长18.6%。从最新数据来看,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同比增长28.6%。其中,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带动作用明显。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全国增设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商务部3日对外公布,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决定,在全国增设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主动扩大进口,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增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上海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功能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两江新区、广东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截至目前,进口示范区已达43个。 这位负责人指出,新设立的进口示范区要从各自地区开放实际出发,切实强化贸易促进和贸易创新两大功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促进进口、服务产业、提升消费、示范引领四大作用。欢迎各国贸易商和投资商与进口示范区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共享中国开放发展机遇。 这位负责人介绍,中国已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国,是210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市场,6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比重达10.6%。超大规模进口有力促进了各贸易出口国经济发展和国内就业,也有力支持了国内生产保供和改善民生。 来源:新华网


电子烟消费税11月1日正式开征

10月26日消息,电子烟行业重要的征税公告在25日正式公布,这也意味着电子烟征收消费税的重要事项终于靴子落地。 25日下午,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的公告,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在烟税目下增设电子烟子目。电子烟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纳税,生产(进口)环节的税率为36%,批发环节的税率为11%。  电子烟征税意义重大 电子烟国标设定了产品标准,可以让消费者购买到质量可靠的电子烟产品。 电子烟管理办法规范了经营标准,设定了市场准入门槛,可以让全产业链从业者持证经营,合规经营。 电子烟开征消费税将电子烟与传统烟草提升到同一位置,虽然按照乙类卷烟征税,但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对电子烟过度扩张起到抑制作用。 通过上述三项重要政策的发布,电子烟在未来的经营将是完全合法合规的产业,国标审评,持证经营,合法纳税,外人已无可指责之理由。 由此可见,外部对电子烟的质疑基本得到解决,剩下的问题就是行业内卷和肃清行业非法现象了,不着急,慢慢来。 解读:品牌方承受压力,涨价与否成博弈论 电子烟税的确定,将对电子烟产业链、电子烟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蓝洞根据对公告的理解和对电子烟人士的采访,尽可能作出一些解读,但不敢保证完全准确,仅供各位从业者参考,最终以11月1日的最终变化为准。 从公告来看,电子烟消费税有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生产环节征收36%,一个是批发环节征收11%。 根据公告,生产环节的纳税主体是品牌方,通过代加工方式生产电子烟的,由持有商标的企业缴纳消费税。举例来说,缴纳36%税的企业是悦刻、柚子这样的品牌方,代工厂、烟油提供方和尼古丁提供方等并不承担这36%的法定税负。 所以,目前过审的电子烟品牌将成为这36%消费税的纳税方。但是,品牌方是可以基于商业层面与供应商进行洽谈,双方共同根据目前的消费税情况重新商定供货和代工的成本等,代工方也会考虑如果品牌方完全承担这36%的税,有可能品牌活不下去,那代工业务也会越做越小,所以,品牌是可以和代工方商量成本降价的,但这仅仅是商业层面,并非法定层面的义务。 烟草公司从品牌方批发获得产品后,会加上一定的差价,然后对批发价销售额进行11%的纳税。 理清楚各环节谁纳税以后,我们再来看终端零售价格会如何影响。 目前店主们比较担心品牌环节的36%税负会被如何分担转移,毕竟批发环节的11%涨价是几乎可以预见必有的,但品牌端的36%征税如何分担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目前电子烟品牌会有13%的增值税,再加上36%的消费税,品牌端面临的压力不小,但必须要做这个选择题,涨价or不涨价。 如果不涨价,意味着品牌将自己消化掉这36%的成本,终端价格只会有小幅度变化。如果涨价,意味着零售端的价格可能会相应的增加。 最终这会成为一道考验财务部门的算术题和考验公司的博弈论。 涨价与否成了博弈论。你涨对手不涨,你吃亏,你涨多了对手少了你还是吃亏,你不涨你又要承担所有税。这可如何是好。 有供应链表示,将和品牌共同承担消费税,也就是做出不涨价的决定,这样问题就好办了,不会明显影响终端零售价格。 说到供应链的问题,有必要说一下,目前思摩尔占据了国内几家知名品牌的代工,包括悦刻、柚子、魔笛和雪加,可以说至少90%的市场份额,这几家品牌的决定尤为重要。 如果某品牌决定最终不涨价,要么就是自己承担所有,要么就是和供应链联合承担。 另外有消息显示,有经验的品牌方在给国标产品定价时已经预留了征税空间,所以,即便自己承担所有消费税,目前的品牌毛利率也可以支持企业正常发展。 所以,一种很可能的情况是,大部分品牌会选择不涨价,继续维持现状,其他品牌只能咬紧牙关跟随。 蓝洞和五家头部品牌进行了非官方的交流,暂时没有非常肯定的结论。 A品牌表示需要计算计算税负、成本和毛利的变化情况再来决定。 B品牌表示大概率要涨价了,不然企业的经营压力太大了。 C、D品牌表示不涨价,因为之前国标定价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消费税的部分。 E品牌表示随大流,大家伙儿涨就跟着涨,大家伙儿维持现状就维持现状。 看来,各家品牌的价格究竟如何变化,只能等到11月1日了。  品牌只剩两天时间考虑是否涨价 蓝洞了解到,在25日征税公告发布后,品牌将只有两天时间对是否涨价作出评估、思考和决定。 也就是说,从26日起算到27日前的这两天,品牌可以对本企业已填报出厂价格的产品原出厂价进行调整,包含增值税和消费税等。 此外,在10月28日的22点前,需要在建议零售价调整模块进行填报,最终的新价格将于11月1日零时生效,新的交易将按照新的价格执行。 店主端调研:销售举步维艰,均不希望涨价 店主端的调研显示,均表示不希望看到目前的零售价格体系再被调整,毕竟在没有水果味合法销售的情况下,目前店里的国标烟草产品销售相对困难,如果再对此进行涨价的话,零售端可能会举步维艰。 目前店主普遍吐槽的销售困难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市场上的水果味产品和一次性电子烟还有不少非法销售,导致用户暂时不选择购买国标,二是目前的国标烟草口味还需要用户接受,如果国标口味可以有相对的改善,用户的复购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店主们只有等着品牌们的最终决定,还有6天时间,品牌们会如何解题,将是个十分考验的博弈。 附关于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的公告全文 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33号 为完善消费税制度,维护税制公平统一,更好发挥消费税引导健康消费的作用,现就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关于税目和征税对象 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在烟税目下增设电子烟子目。 电子烟是指用于产生气溶胶供人抽吸等的电子传输系统,包括烟弹、烟具以及烟弹与烟具组合销售的电子烟产品。烟弹是指含有雾化物的电子烟组件。烟具是指将雾化物雾化为可吸入气溶胶的电子装置。 电子烟进出口税则号列及商品名称见附件。 二、关于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进口)、批发电子烟的单位和个人为消费税纳税人。 电子烟生产环节纳税人,是指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并取得或经许可使用他人电子烟产品注册商标(以下称持有商标)的企业。通过代加工方式生产电子烟的,由持有商标的企业缴纳消费税。电子烟批发环节纳税人,是指取得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并经营电子烟批发业务的企业。电子烟进口环节纳税人,是指进口电子烟的单位和个人。 三、关于适用税率 电子烟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纳税。生产(进口)环节的税率为36%,批发环节的税率为11%。 四、关于计税价格 纳税人生产、批发电子烟的,按照生产、批发电子烟的销售额计算纳税。电子烟生产环节纳税人采用代销方式销售电子烟的,按照经销商(代理商)销售给电子烟批发企业的销售额计算纳税。纳税人进口电子烟的,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 电子烟生产环节纳税人从事电子烟代加工业务的,应当分开核算持有商标电子烟的销售额和代加工电子烟的销售额;未分开核算的,一并缴纳消费税。 五、关于进、出口政策 纳税人出口电子烟,适用出口退(免)税政策。 将电子烟增列至边民互市进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并照章征税。 除上述规定外,个人携带或者寄递进境电子烟的消费税征收,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电子烟消费税其他事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规定执行。


河南跨境电商综试区探索创新突破之道

《河南蓝皮书:河南创新创业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该《报告》重点关注河南省跨境电商综试区的突破之道。 自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三个城市陆续获跨境电商综试区批复以来,河南全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装备制造、铝制品加工、电线电缆、工程机械、办公家具、仿真花、光学仪器等十多个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但该《报告》认为,河南跨境电商综试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内部合力不足,外部压力陡增,产业带动不充分,创新发展乏力等问题。此外,也存在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报告》建议,河南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应以推动本土产业发展、打造本土品牌为关键,以持续创新为驱动,加强统筹谋划和内育外引。 统筹谋划,竞合协同发展。河南跨境电商应紧跟发展趋势,加强统筹谋划。一方面,以推动本地优势产业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为关键,整合全省国家级、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深入走访调研全省外向型产业发展现状,精准制定覆盖郑洛宛三市、辐射全省的跨境电商产业专项规划,梳理出台全省跨境电商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培育名录,延续全省产业链“链长”工作制。另一方面,结合郑州、洛阳、南阳三个综试区城市的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招商引资等方面着手,加强主管单位传统外贸和电子商务部门职责定位和协调协作。 内育外引,双向驱动。在内部培育方面,加大金融、合规运营和政策引导力度,支持本地跨境电商进出口企业、平台做大做强。梳理和整合全省特色产业带资源,搭建全省供应链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贸易商运营销售能力与产业带优质商品资源对接。支持生产型企业、贸易型企业运用大数据、5G、VR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线上商品展示展销形式,鼓励企业品牌化发展,组建跨境电商专业运营团队,助推企业工贸一体化发展。在外部引进方面,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和提升营商环境,承接沿海发达城市生产型企业整体向中西部地区的迁移;鼓励和扶持本地工业企业通过引进和提高技术工艺,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 持续创新驱动,深化跨境电商B2B出口创新。以“全省一盘棋”为原则,探索推动全省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和许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融合应用。强化专项小组职责定位,全力督促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规模发展和经验推广。支持各综试区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创新,深化研究跨境电商B2B出口税收、外汇、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和政策诉求。 树立品牌,打造跨境电商展会品牌和产学研高地。继续以高水平、高规格、高标准办好全球跨境电商大会,推动其上升为国家级展会;继续支持研究型智库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权威性、国际化、专业化的跨境电商理论研究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强化“政产学研用培”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郑州市内高职院校为试点,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企业以招生、实训、综合技能培训为主,学校以理论培训为主,打通双元制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学历提升体系,建立“双元制”应用型教育教学新机制。


人民币汇率连创新低, 外贸企业亟须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5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290元,比上一交易日下调156个基点,连续4日下调,创下自去年10月中旬以来的新低。这给进出口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的紧迫性提升。 给企业带来一定影响 4月中下旬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出一波急速下调的行情。4月19日-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下调达2457个基点。5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3月1日6.3014的年内低点相比,已下调4276个基点。 人民币贬值一般而言可为企业出口带来利好。不过,辽宁超鹏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任佩显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公司主要从事工装、户外装等服装出口业务,人民币贬值的确可以降低企业出口的汇兑成本,但客户也加大了压价的力度,产品价格一旦压低后很难回调,因此人民币短期大幅贬值对企业利好有限。而且,企业当前遇到的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外需萎缩,新签订单减少,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利好更加有限。 这并非个例。不少出口企业表示,人民币在短期内大幅贬值,客户面对成本压力,往往会凭借优势地位进行议价,话语权不高的行业或企业承受着较大的降价压力。此外,虽然人民币贬值对企业降价开拓新订单有利,但受疫情影响,目前企业难以线下参展,利好受到抑制。 对于进口企业而言,人民币贬值意味着短期内汇兑成本增加,给企业带来压力。这从外贸数据中也可窥见一二。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进口同比增长5%,低于10.3%的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和出口增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民币汇率变化有关。 汇率保持相对稳定有基础 相对于当下的行情,企业更关心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走势,因为这关系着企业的接单和定价策略。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近期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因素是美国今年以来通货膨胀持续加剧,美联储加息,还开启了缩表进程,增强了市场预期,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不断走高。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属于正常反应。而且,从一篮子货币来看,人民币币值总体保持稳定。 “近期人民币贬值还受到市场对经济基本面预期的影响。”行业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对国际商报记者补充道,“一是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使市场产生了谨慎预期。二是一季度GDP增长4.8%,考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会滞后,市场对二季度的预期更为谨慎,提前释放情绪。” 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温彬预计,美联储货币政策还会进一步收紧,中美利差可能出现倒挂,在此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或继续回落。但也要看到,中国外贸的贸易顺差仍较大,直接投资将保持净流入状态,从国际收支等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有着坚实基础。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员冯柏分析认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近期政策持续加大对稳增长的支持力度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企业要应对汇率波动 面对风险和压力,王剑辉建议进口企业从业务上进行调整,如将进口来源地转移到汇率波动较小的地区,也可考虑替换进口产品的品种,千方百计减轻压力。同时,企业可通过银行的套期保值等金融产品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此外,中国企业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进行合作时可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最大限度规避汇率风险。 温彬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双向波动,外贸企业要在坚持做好主业、加快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增强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无论是进口企业还是出口企业,都要重视汇率风险管理。企业可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做好汇率风险管理。二是灵活运用多种汇率避险工具,包括远期、掉期、期权等产品,做好汇率风险规避。三是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试点扩围 我国已设立132个跨境电商综试区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同意在鄂尔多斯等27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跨境电商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规模不断扩大。此次扩围后,我国跨境电商综试区呈现怎样的格局?如何促进跨境电商综试区高质量发展?记者进行了采访。 试点覆盖面广、区域重点突出、发展梯度丰富 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发展。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明确提出扎实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 所谓跨境电商综试区,是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协同发展,为推动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综合改革试点。其要在跨境电商交易、支付、物流、通关、退税、结汇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介绍,此前,国务院已经分5批设立了105家跨境电商综试区,覆盖了30个省份,加上本次新获批的27地,截至目前,我国已在132个城市和地区设立了跨境电商综试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将为跨境电商创新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从布局上看,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已基本覆盖全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二是区域重点突出。实现广东、江苏、浙江等外贸大省和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直辖市全覆盖。三是发展梯度丰富。既有沿边沿海城市,又有内陆枢纽城市;既有外贸优势明显的城市,也有产业特色突出的城市,跨境电商综试区对于推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跨境电商是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 先行先试助力跨境电商发展 在深圳前海的综合保税区,数条智能分拣线满负荷运作,一个个包裹经海关X光机和CT机同屏比对和智能判图后秒速验放,一辆辆装载着货物的快递运输车辆整装待发。 自2016年深圳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前海推动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电商一般出口”“B2B(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等多种监管模式一体化发展,实现各类监管方式货物的“同仓存储”“同仓调拨”,累计出口包裹超10亿个,货值近600亿元。 “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为外贸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深圳跨境贸易物流监管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波表示,在深圳海关创新监管下,多种跨境电商贸易方式可在前海完成,企业可在园区内“拼模式”“拼商品”“拼物流”,进出口商品周转效率大幅提升。 近年来,商务部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探索建立以“六体系两平台”(即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六体系”,以及线上单一窗口和线下综合园区“两平台”)为核心的政策框架,面向全国复制推广近70项成熟经验和创新做法。据介绍,新设综合试验区将继续开展先行先试,并适用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税收、零售进口监管等政策措施。 在试点带动下,我国跨境电商迅速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根据海关统计,2017年以来,我国跨境电商规模5年增长近10倍,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98万亿元,增长15%。跨境电商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新渠道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 复制推广成熟经验做法 乘着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围的东风,宁波发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正加快海外仓业务布局。 2016年,宁波跨境电商综试区设立。“在综试区政策支持下,我们开始重点建设公共海外仓,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物流配套服务。”公司总经理周舰告诉记者,如今公司的海外仓面积已达18万平方米,日均处理量超5万件。在海外多地开设了海外仓并提供专业的海运、空运、快递、海外仓一件代发等多种物流配送服务。 此次试点扩围,景德镇也在其中。“我们希望把海外仓的先进经验做法带到景德镇,为中部区域的跨境卖家提供‘仓储物流+海外仓+轨迹追踪’一站式服务,帮助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周舰说。 《批复》强调,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复制推广前五批综合试验区成熟经验做法,发挥跨境电商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引导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 高峰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加快推动新设综试区结合本地外贸和产业特色,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争取及早见效。同时,完善综试区评估和退出机制,以动态调整促进优胜劣汰。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便利跨境电商进出口退换货管理,研究制定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指南等。 来源:人民日报


开足马力 自贸区竞相开列新年任务清单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近期,浙江、河南、山东、广西、安徽等多个自贸试验区接连部署,开列2022年的目标任务清单,并以挂图作战、对表攻坚方式推进政策落地。其中,加强重点项目优势产业政策供给,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成为重要发力点。 分析指出,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基础性制度开展深层次改革,加强制度对产业的支撑,是当前中央及各地推动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共同特点。未来,自贸试验区将承担起更多高水平国际规则对接任务,继续担当先行先试的“排头兵”,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多地接连部署 新年建设火热开启 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取得政策突破,宁波北仑获批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浙江生物医药板列入证监会区域性股权市场浙江创新试点一个多月来,109家企业完成挂牌,51家次生物医药企业完成融资92亿元;舟山片区中圣LNG冷能综合利用项目、金塘新材料园区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签约、开工,累计投资超1258亿元……开年以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开门红”。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连日来,多地密集部署,开列2022年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推动新举措出台。 2月18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将于3月1日起施行。作为临港新片区第一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该条例将进一步完善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的“四梁八柱”。 2月17日,浙江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将2022年确定为浙江自贸试验区2.0版建设深化之年,提出聚焦油品等大宗商品、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开展制度创新。此前,杭州片区已经制定2022年建设“三张清单”,即《任务清单》《举措清单》《责任清单》,提出以清单式、项目化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2月9日,河南组织自贸试验区调研和座谈会提出,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2.0版,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全力打造创新、开放、人才、发展高地。 另外,山东、广西、安徽等地也纷纷对2022年自贸试验区发展做出系统安排,提出包括建立健全“信息发布、评估推广、项目推进”等机制,推进贸易、投资、国际开放、金融、法治服务等方面集成创新,深化区域合作,建设联动创新区等具体举措,并以挂图作战、对表攻坚方式推进政策落地。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杜国臣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原则下,立足于高水平开放,各自贸试验区在年初的任务部署中加大了统筹力度,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进行系统谋划,着力破解制度性障碍,将为各地开放发展提供新动能。 加强制度攻坚 优势产业发展获力挺 在各地部署中,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成为重要发力点。 例如,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提出,围绕深化油气领域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引进油气交易中心国际战略投资者,开展船用LNG加注业务,全力攻克一批高“含金量”支持政策。 河南自贸试验区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引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外贸外资主体和主导产业。 广西自贸试验区则将加快打造跨境产业链集群作为建设重点。广西自贸办负责人表示,将逐一对照每个链条对应的重点企业、目标企业,打通产业发展瓶颈,推进自贸试验区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东盟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集聚、开放发展,加快打造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集群。 部委层面,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日前表示,接下来,将推动自贸试验区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吸引产业链、全球生产要素资源,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更多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 杜国臣表示,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基础性制度开展深层次改革试点,强调制度创新的集成性、系统性,强调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成为当前中央及各地推动自贸试验区发展政策的共同特点,也是自贸试验区进入“深层次”发展阶段的自然折射。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多年改革开放创新基础上,“十四五”时期,自贸试验区发展越来越聚焦地方特色、优势或有潜力的领域和行业,围绕重点行业上下游发展存在的短板和障碍,加大改革开放和创新力度,推动打造产业集聚发展优势。这也将有效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甚至跨越式发展。 继续担当“排头兵” 为更高水平开放探路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今年1月1日生效,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加速推进,以及更多高水平自贸协定的商签,自贸试验区将担负起更多先行先试的任务。 商务部综合司司长郭婷婷表示,接下来,将推动在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出台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海关总署署长倪岳峰在2022年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提出,将积极促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集成创新和复制推广,在部分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CPTPP部分规则。 对于具体安排,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司长陈振冲近日在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海关正在结合实际,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指导各自贸试验区海关加快探索形成更高水平的海关监管制度体系,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聂平香认为,自贸试验区是各地最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天然承担了探索更高水平开放的任务。因此,在率先落实RCEP相关开放举措以及对标CPTPP和DEPA等高标准规则时,自贸试验区责无旁贷。 杜国臣进一步分析,当前经济全球化呈现一系列新特点,新一代贸易和投资规则正在快速形成。我国积极推动RCEP签署实施,提交加入CPTPP和DEPA等自贸协定的申请,是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具体行动。这就要求自贸试验区更好发挥“试验田”“排头兵”作用,加大压力测试,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加大规则探索力度,为更高水平开放探路。


冬奥会见证中国科技创新实力

报道指出,数字人民币可推向全球。中国官员认为,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途径 西班牙“世界秩序”网站2月8日发表题为《北京的科技奥运会》的文章称,中国已成长为一些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如果说之前北京是通过先进的基础设施展示其建设能力的,那么这一次,北京借助冬奥会证明了其技术优势。从无人驾驶汽车到数字人民币,这个亚洲巨人正不遗余力地展示进步成果。 文章称,为了验证其国际吸引力,中国宣布向运动员和观众提供包括数字人民币支付在内的金融服务。这种体验对很多外国人来说都是第一次。本届冬奥会俨然成为中国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次测试。 文章还称,冬奥会不仅让中国证明自己已跻身技术强国之列,也是展示其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创新成果的良机。作为冬奥会赛区之一的张家口已建设了风力发电场,中国还在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投入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保障。 文章表示,此外,为了展示中国在新兴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本届冬奥会首次大规模应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提升能效约30%。 文章指出,中国希望在一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奥运会上展示其技术力量,因此很可能利用此次机会对其最具发展前景的创新技术进行测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更加自信的国家,并且更有雄心推广其独特的技术治理模式。 另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2月7日报道,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场智能比赛也拉开帷幕,相关技术成果甚至走进了餐厅厨房。机器人不但能提醒人们戴口罩,还能提供咖啡和美食。 报道注意到,在北京的五棵松体育中心,几个机器人在场馆中自如穿行,并在地板上喷洒消毒剂,每个机器人都能在一分钟内完成36平方米的消毒任务。有一种机器人能利用紫外线对密闭区域进行消毒。还有的机器人能走到没戴口罩的人身边,提醒他们戴上口罩。 报道表示,观赛期间来杯“智能”咖啡也不失为一件美事。冬奥会场馆中配备了咖啡机器人。它们可以用咖啡机来制作咖啡,动作完全不逊于专业咖啡师。 报道指出,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人员接触,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包括食品在内的各种包裹都可以由物流机器人来配送。 据报道,在冬奥会主媒体中心,记者们已经率先体验了由机器人准备和分发的食物。此举旨在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尽可能避免病毒传播。机器人“大厨”能够娴熟地烹制各式美食。机器人还能将食物送到餐桌上供人享用。 此外据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2月7日报道,多年来,威士信用卡公司一直赞助奥运会,以确保其品牌标识能够遍布竞赛场馆和其他位置。不过,在北京冬奥会上,竞争者出现了。除了威士信用卡的标识之外,还能看到数字人民币标识。 报道称,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在多地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而在冬奥会期间,很多外国人首次有机会使用这种数字货币。 报道指出,数字人民币可推向全球。中国官员认为,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途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金融学专家表示,不少国家可能要等很多年才会开始数字货币试验,但中国很多地方已经基本不用现金了,尤其是在大城市。 报道称,在中国,数字人民币的倡导者认为,政府还可以利用数字人民币开展创新刺激计划,比如要求某些资金只能用于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等。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中国一些地方就已经尝试通过移动支付应用来发放数字代金券。 来源:参考消息网


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来源:央视财经客户端 12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中国稀土集团是由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为实现稀土资源优势互补、稀土产业发展协同、引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两家稀土科技研发型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组建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 组建后的中国稀土集团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股权多元化中央企业,股权结构为:国务院国资委持有31.21%;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股份有限公司和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20.33%;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3.90%。中国稀土集团的组建,是中铝集团、中国五矿集团和赣州稀土集团立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适应行业发展规律进行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组建中国稀土集团,是遵循稀土产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纵观稀土产业发展历程,在经历过野蛮生长的发展初期,稀土产业都会走上兼并重组、集约发展的道路。我国稀土产业自2003年至今,先后经历三次正式整合,稀土企业“小、散、乱、弱”无序发展的局面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未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国稀土企业也必将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走向兼并重组的集约发展阶段,淘汰落后,实现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 组建中国稀土集团,是稀土行业绿色发展转型的迫切需要。中国是稀土原料供应大国,稀土的快速开发造成了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绿色低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双碳”目标是中国对全球的庄严承诺,实现“双碳”目标要求、加快推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绿色开发和环保治理,已经成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稀土企业集团化可以更好地集成资源、统等协调、科学规划、统一实施,科技创新协同,为推动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提供坚实基础。 组建中国稀土集团,是稀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新发展格局下,稀土企业集团化经营、集约化发展,有利于系统深入研究稀土基础特性和元素本征,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稀土终端产品附加值,为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提升稀土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应用能力,承担攻关稀土行业共性难点问题和开展前瞻性研究,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高端应用领域发展成果;有利于破解稀土产业链结构失衡、稀土深加工发展严重滞后、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等制约稀土企业高质量发展难题,进一步畅通稀土产业链上下游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沟通衔接,集成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高端应用迈上新台阶,更好地保障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稀土集团将聚焦稀土的科技研发、勘探开发、分离冶炼、精深加工、下游应用、成套装备、产业孵化、技术咨询服务、进出口及贸易业务,致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稀土企业集团。